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事體的意思、事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事體的解釋

(1) [things] 〈方〉∶事情

不知事體如何

(2) [decorum]∶事情的體統

慮違事體

詳細解釋

(1).事理;道理。《東觀漢記·胡廣傳》:“達練事體,明解朝章。” 晉 葛洪 《抱樸子·仁明》:“明見事體,不溺近情,遂為純臣。”《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鐵裡蟲 道:‘叫你兒子出來,我教道他事體。’”

(2).體制;體統。《北史·張普惠傳》:“班勞所施,慮違事體。”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事》:“中貴悚懼曰:‘念某年離班行,不知州府事體。’”《紅樓夢》第一一八回:“咱們這樣人家的姑娘出了家,不成個事體。”

(3).事情;情況。 唐 白居易 《請罷兵第三狀》:“行營近日事體陛下一一具知。”《宋史·嶽飛傳》:“其事體莫須有。”《三國演義》第四五回:“ 玄德 聚衆曰:‘ 孔明 一去 東吳 ,杳無音信,不知事體如何?’” 丁玲 《韋護》第二章:“兩人常常要為這些事體鬧架。”

(4).指形體。 ********* 《駁<保皇報>》:“夫性質與事體異,發現於外謂之事體,禀賦於中謂之性質。”

(5).猶職業,工作。 洪深 《貧民慘劇》第二幕:“ 劉姑丈 :‘找些事體混混。’ 王一聲 :‘姑丈,我自小沒讀書,也沒學過手藝,什麼也不會幹。’” 茅盾 《上海》:“你到 上海 來托朋友尋事體,剛剛你的朋友自己也沒事體,你的運氣也太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事體”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方言中的“事情”
    在吳語等方言中,“事體”常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務或事件。例如:“出了啥事體?”

  2. 事情的體統或道理
    指符合社會規範或邏輯的事理。如《後漢書》提到“練達事體,明解朝章”,強調對事理的透徹理解。


二、擴展含義

  1. 體制與職業

    • 體制:如《北史》中“慮違事體”,指違背制度或體統。
    • 職業:洪深《貧民慘劇》中“尋個事體做”,即找工作。
  2. 情況與形體

    • 情況:如《宋史》記載“其事體莫須有”,指事件的具體情形。
    • 形體:孫中山曾用“事體”指代外在形态,與内在性質相對。

三、用法示例


四、總結

“事體”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既可指具體事務,也可引申為道理、體制等。其方言屬性在江浙地區尤為常見,文學作品中則多用于強調事理或體統。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證,可參考《二刻拍案驚奇》《老殘遊記》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事體》的意思

《事體》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指的是某件事情的内容、情況或形态。它可以用來描述具體的人或事物所表現出來的狀态、情況或形象。

拆分部首和筆畫

《事體》這個詞的部首是“事”,筆畫數是5。

來源

《事體》一詞的來源并不清楚,可能是民間衍化而來。它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廣泛使用。

繁體寫法

《事體》這個詞的繁體寫法是「事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事體》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具體古代寫法無法給出确切的答案。不同朝代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的字形。

例句

1. 他對這件事體态度冷漠。

2. 她的行為舉止體現出家族的積極事體。

3. 這種變化讓人無法理解事體的真實原因。

組詞

1. 事情、物事、事件、事故等。

2. 形狀、身體、身心等。

近義詞

1. 方面、層面、内容等。

2. 形态、狀況、面貌等。

反義詞

1. 虛無、不存在、無事等。

2. 事變、事故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