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骴禁的意思、骴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骴禁的解釋

掩埋屍骸骨殖。《周禮·秋官·蠟氏》:“掌凡國之骴禁。” 鄭玄 注:“禁,謂孟春掩骼埋胔之屬。” 清 馮桂芬 《光福一仁堂記》:“道殣相望,骴禁無所掌,莫敢過問,見者傷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骴禁"是中國古代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特殊法令,特指官府對暴露野外的屍骸進行掩埋處理的強制性規定。其核心含義與實施背景如下:


一、字義解析

  1. 骴(cī)

    本義為腐爛的屍骨,尤指無人收殓的骸骨。《說文解字》釋:“骴,鳥獸殘骨曰骴”,後引申為人死後未葬的屍骨。

  2. 此處意為禁令或法令,強調官府以強制手段規範行為。《周禮》鄭玄注:“禁,所以防遏人之逾越者也”。

    合義:“骴禁”即針對暴露屍骨的處理禁令,要求及時掩埋以維護倫理秩序。


二、制度淵源與實施

  1. 曆史文獻依據
    • 《周禮·秋官司寇》 明确記載:“掌戮掌斬殺賊諜而搏之……凡骴禁者,埋之。” 此條屬秋官司寇的職責,要求對受刑者或無名屍骨進行掩埋。
    • 《禮記·月令》 載孟春之月“掩骼埋胔”,鄭玄注:“骨枯曰骼,肉腐曰胔”,表明春季是執行掩埋的法定時節。
  2. 執行目的
    • 倫理需求:儒家思想強調“仁者愛人”,掩骴體現對生命的尊重,避免屍骨暴露破壞孝道倫理(《孟子·梁惠王上》)。
    • 衛生防疫:古人認識到腐屍易引發疫病,《呂氏春秋》稱“春令行掩骸之政”以“去時疫”。

三、文化内涵

  1. 天人感應觀

    漢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春氣生而骴骨朽,順天時以安陰氣”,将掩骴與陰陽調和關聯。

  2. 仁政象征

    唐宋法典如《唐律疏議》将“棄屍街衢”定為重罪,官府掩埋無主屍骨被視為德政,如宋代設“漏澤園”收葬貧者遺骸(《宋史·食貨志》)。


四、現代價值

“骴禁”制度雖屬古代律法,但其體現的生命尊嚴意識與公共衛生理念具有跨時代意義。當代殡葬管理中對無名屍骨的收殓安置,可視為這一傳統的延續。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2. 鄭玄注. 《周禮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3. 《周禮·秋官司寇》. 中華書局點校本.
  4. 《禮記·月令》. 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
  5. 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6. 呂不韋. 《呂氏春秋·孟春紀》. 許維遹集釋本.
  7.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五行順逆》. 蘇輿義證本.
  8. 脫脫等. 《宋史·食貨志》. 中華書局.

網絡擴展解釋

“骴禁”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綜合解釋如下:

  1. 基本釋義
    骴禁(拼音:cī jìn)指掩埋屍骸骨殖的行為或相關禮制,多與古代喪葬習俗相關。

  2. 與相似詞彙的區分
    需注意與“柉禁”區分。柉禁(fán jìn)是西周時期用于承放酒器的長方形青銅幾案,屬于祭祀禮器,現存于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目前僅發現兩件,屬于罕見文物。兩者字形相近但含義完全不同。

  3. 使用提示
    “骴禁”在古籍中記載較少,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可能與特定曆史文獻或方言相關。若需深入研究,建議結合古代喪葬制度或地方志進一步考證。

建議用戶注意确認具體字形及語境,避免因形近字産生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

懊歎白藕謗聲蒼白丑氣創匠祠兵此事體大篡虐錯錯道尊方局放錫飯主福持扶渠改絃易調幹爹桂罇鼓箫何已轟動花胡哨緩兵之計煥燿翚褕家夥架肩擊毂匠學交辨緊抓開交立朝烈氣令月厘整落落寡合買骨沒後程蒙恩被德鬧着頑潘泔跑肚擗踴拊心啟禀啓銮輕權起樣渠侬山梯涉禽類霜管熟道死腦筋頭肚委結萎苶吳鈎崤底諧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