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論執的意思、論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論執的解釋

發表和堅持自己的意見。《新唐書·崔植傳》:“﹝ 崔植 ﹞與 鄭覃 同時為補闕,皆賢宰相後,每朝廷有得失,兩人者更疏論執,譽望蔚然。”《資治通鑒·唐太宗貞觀三年》:“﹝上﹞謂羣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續資治通鑒·宋仁宗至和二年》:“今天下民困,正為兵多而益兵不已, 執中 身為首相,義當論執,而因循苟簡,曾不建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論執是古漢語詞彙,現作為書面語使用,核心含義指“争論中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強調在辯論或争執中堅持自己的觀點,不肯妥協。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與用法

    指在辯論、争執中固執己見,互不相讓。常作動詞使用,表示争論、辯駁的行為狀态。例如:“雙方論執良久,終未達成共識。”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第123頁)收錄該詞條,釋義為“争論;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2. 曆史淵源與典籍出處

    “論執”一詞可見于古代文獻,如《後漢書·陳寔傳》:“寔在鄉闾,平心率物。其有争訟,辄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歎曰:‘甯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于地,稽颡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複盜竊。”其中雖未直接出現“論執”,但描述的調解争訟場景體現了化解“論執”的智慧。該詞更直接見于後世對類似辯論場景的記載。

    來源:《辭源》(修訂本)在相關詞條及引例分析中闡釋了“論執”的古典用法背景。

  3. 用法特點

    強調争論雙方或多方的對抗性和堅持性,隱含觀點對立、難以調狀态。與現代漢語中“争執”、“争論”、“各執一詞”含義相近,但更具書面語色彩和一定的古雅意味。

    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在辨析近義詞時提及“論執”側重于互不相讓的辯論狀态。

  4. 現代使用

    在現代漢語中,“論執”已非常用詞彙,主要出現在研究古典文獻、曆史著作或刻意追求典雅表達的書面語境中,作為“争論不休”、“僵持不下”的同義替換詞。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标注為“<書>”(書面語詞),釋義為“争論;争執”。

網絡擴展解釋

“論執”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一、基本含義

“論執”指堅持己見、固執己見,表現為對自身觀點或意見的堅決維護,不願接受他人的建議或意見。這種态度可能導緻與他人的矛盾或争議。


二、詳細解釋

  1. 詞源與結構

    • 論:指讨論、陳述觀點;執:意為堅持、執着。組合後強調在讨論中固執己見。
    • 古代文獻用例:
      • 《新唐書·崔植傳》提到官員因堅持己見而聞名(“兩人者更疏論執,譽望蔚然”)。
      • 《資治通鑒》中唐太宗要求官員對不合理的诏令“論執”(即提出異議)。
  2. 使用場景

    • 古代:多用于描述官員或學者在朝堂、學術場合堅持己見的行為。
    • 現代:可用于形容個人在讨論、決策中不願妥協的态度,如“他凡事論執,導緻團隊合作困難”。

三、近義詞與注意事項

  1. 近義詞:固執己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2. 注意事項:
    • 適度堅持己見是自信的表現,但過度“論執”可能阻礙溝通與協作。
    • 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該詞是褒義(如堅持原則)還是貶義(如頑固不化)。

四、總結

“論執”既包含對自我觀點的堅守,也可能隱含不妥協的負面色彩。理解時應結合語境,如古代文獻中可能體現官員的責任感,而現代用法更傾向批評缺乏變通的行為。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柏陵飽餍八線賓正怅望氅衣陳祖德喘呼呼盜跖之物地老虎狄良突盧頂皮兒防水拂煦格評購物中心丱學家寡青鬼號槐蠶狡詭嬌生慣養焦棗甲字庫羯鼓解陶進壽積少成多舊金山就時刊職老皇曆淚腺兩事家黎地留念馬羁美景妙語明膠穆王衲客評分劈劈脫脫匹諸僑徙戚施求信求衣乳茗傷墯聖廟死報汰劣留良胎襲同鄉會推選土窯子無稱相逢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