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生秋殺”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ūn shēng qiū shā,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自然界中春天萬物萌發生長,秋天萬物凋零衰敗的規律。這一成語體現了四季更替中生命循環的哲理,常被用來比喻事物發展的自然規律或盛衰變化。
成語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賀殺賊表》,原文提到皇帝“順春生秋殺之令”,借自然規律暗喻治國應遵循天道,寬嚴相濟。
成語隱含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可用于文學創作中的景物描寫,也可借喻社會、人事的變遷規律。
可譯為“grow in spring and wither in autumn”,直接對應其字面意義和哲學内涵。
《春生秋殺》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春天到來時萬物複蘇,秋天來臨時萬物凋零。
拆分部首和筆畫:春(冖,兒,一),生(生),秋(禾,火,土),殺(木,乂)。
來源:《春秋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中的一句話:“春生,秋殺。”形容四季更疊,人事無常。
繁體:春生秋殺。
古時候漢字寫法:春(+且),生(牛+生),秋(禾+禾),殺(權+戈)。
例句:山水無情,春生秋殺,人事無常。
組詞:春秋、生殺、春生、秋殺。
近義詞:春來秋去、春去秋來。
反義詞:春秋常在、四季如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