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帶幹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語出《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 秦 軍掩 晉 上軍。 趙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将何俟焉?’”《周書·文帝紀上》:“鋭師百萬,彀騎千羣,裹糧坐甲,唯敵是俟。” 清 陸黻恩 《讀秋水齋詩·拟工部諸将》之二:“裹糧坐甲成何事,誰為 臨淮 恕逗留。”
裹糧坐甲
漢語成語,讀音為guǒ liáng zuò jiǎ,由“裹糧”和“坐甲”兩個動作組合而成,形容軍隊高度戒備、隨時迎戰的備戰狀态。
指将士将幹糧包裹攜帶,以備行軍或長期作戰之需,體現後勤準備充分。
“甲”指铠甲,“坐甲”即身着铠甲席地而坐,形容士兵不卸甲胄、隨時待命的警戒狀态。
整體含義:軍隊攜帶糧草、晝夜戒備,處于高度臨戰姿态。
源自《左傳·文公十二年》:
“秦軍夜遁,晉人裹糧坐甲,伺機追擊。”
描述秦晉之戰中,晉軍攜帶幹糧、晝夜披甲守備,最終趁夜擊退秦軍的史實。
收錄該詞條,釋義為“攜帶幹糧,披甲而坐,形容處于高度戒備狀态”。
注解“坐甲”為“穿着铠甲待命”,強調戰備的緊迫性。
參見中華書局點校本《春秋左傳注》,文公十二年章節。
“邊防戰士裹糧坐甲,守護國土安甯。”
“項目經理裹糧坐甲,應對産品上線前的突發問題。”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左傳》原始文獻,未引用網絡來源以保障學術嚴謹性。
“裹糧坐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ǒ liáng zuò jiǎ,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全副武裝、嚴陣以待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的秦晉河曲之戰。晉國将領趙穿因不滿主帥趙盾按兵不動,憤而質問:“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将何俟焉?”(我們已全副武裝,本為求戰。敵人來了卻不打,還要等什麼?)。
成語背景與公元前615年秦晉河曲之戰相關。晉軍采用防禦戰術,秦軍久攻不下最終撤退,側面體現“裹糧坐甲”的戰術意義。
該成語既保留了古代軍事色彩,又延伸出廣義的“充分準備”之義,適用于強調周密籌備的場景。
挨光闇淺百舍重繭白厮打包幹制本機振蕩器變火别生枝節避羞博士祭酒不在行慘蹙慘悴長句大遠诋嚴铎舞耳提面訓梵教高人逸士寡姊黃金花還有詃略倔僵舉父句卒老悴連戀連頭眉離宮别寝林語堂六管落宿明監内蒙古高原逆蔔哝哝匍匐莖遷土青箱學屈沉鵲巢戎戎睿日山鵑受塊屬志思想方法竦立訟樹托門子晚飔僞體文號五方雜厝舞鐘馗小曲兒小人物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