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攜帶幹糧,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裝,準備迎戰。語出《左傳·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 秦 軍掩 晉 上軍。 趙穿 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将何俟焉?’”《周書·文帝紀上》:“鋭師百萬,彀騎千羣,裹糧坐甲,唯敵是俟。” 清 陸黻恩 《讀秋水齋詩·拟工部諸将》之二:“裹糧坐甲成何事,誰為 臨淮 恕逗留。”
“裹糧坐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guǒ liáng zuò jiǎ,其核心含義是形容全副武裝、嚴陣以待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源自《左傳·文公十二年》記載的秦晉河曲之戰。晉國将領趙穿因不滿主帥趙盾按兵不動,憤而質問:“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将何俟焉?”(我們已全副武裝,本為求戰。敵人來了卻不打,還要等什麼?)。
成語背景與公元前615年秦晉河曲之戰相關。晉軍采用防禦戰術,秦軍久攻不下最終撤退,側面體現“裹糧坐甲”的戰術意義。
該成語既保留了古代軍事色彩,又延伸出廣義的“充分準備”之義,適用于強調周密籌備的場景。
《裹糧坐甲》這個詞是指在軍事行動中,士兵裹着自己的口糧和坐在他的盔甲上,表示準備出發或行軍。它主要用于形容軍事行動的緊迫性和迅速行動的狀态。
《裹糧坐甲》的部首是「衣」、「十」,筆畫數分别為8、2、8。
《裹糧坐甲》的出處是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句話:“淮陰侯錄事參軍裹糧坐甲以敢。”該句描述了劉邦時期淮陰侯周勃準備發動起義的緊迫情況。
《裹糧坐甲》的繁體為「裹糧坐甲」。
《裹糧坐甲》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漢字寫法相同。
1. 部隊接到緊急命令後,士兵們立刻裹糧坐甲出發。
2. 在戰亂時期,士兵們常常裹糧坐甲,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組詞:裹足不前、裹挾、甲胄、坐騎。
近義詞:緊急出發、即刻行動、迅捷行軍。
反義詞:緩慢行進、停滞不前、遲疑不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