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妄言;胡說。《漢書·張禹傳》:“新學小生,亂道誤人,直無信用。” 杜鵬程 《在和平的日子裡》第二章:“不過有誰提議把他倆的命運結合到一塊,她便覺得這人是瞎說亂道。”
(2).用以謙稱自己的作品。 宋 歐陽修 《答連職方書》:“亂道《思穎詩》一卷,粗以見志,閑中可資一噱。” 宋 歐陽修 《與梅聖俞書》:“有亂道一兩首在 謝 丈處,為無人寫録得也。 聖俞 略與臧否之。”
(3).舊時指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和理論。《明神宗萬曆實錄》卷三六九:“敢倡亂道,惑世誣民。”
亂道(luàn dào)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依據權威詞典及文獻釋義整理如下:
胡言亂語;悖離正理
指言語荒謬、違背常理或儒家正統思想。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9卷,第1203頁。
例:《論語·陽貨》中“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的“亂雅樂”,即暗含“以邪亂正”之意,與“亂道”的悖理義相通。
擾亂社會秩序或道德準則
強調行為或言論破壞既定規則、倫理綱常。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1015頁“亂”字條。
例:《漢書·禮樂志》載“諸侯亂道”,指諸侯違背禮制、破壞政治秩序。
方言中表“胡說”的口語用法
現代漢語中常見于北方方言,直接指代“瞎說”“無根據的言論”。
來源:《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李榮主編,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亂道”詞條。
“亂”本義為“治理絲線”,引申為“無秩序”;“道”指“法則、正道”。二字組合後,從字面可解為“破壞正道”。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亂”字注:“治也。從乙。乙,治之也。”
明清小說中高頻出現口語化用法,如《紅樓夢》第三十四回:“薛蟠道:‘你隻會怨我亂道,難道你沒錯麼?’”
“亂道”更強調對正統或規則的破壞性,含道德批判色彩;“胡說”側重言語無邏輯,貶義程度較輕。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張志毅,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312頁。
“亂道”兼具古漢語的倫理批判與現代方言的斥責功能,其核心始終圍繞“違背常理、破壞秩序”展開,是漢語中承載文化規訓意義的重要詞彙。
“亂道”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妄言、胡說
指沒有根據或不負責任的言論。例如:“不可亂道他人長短”(、)。《漢書·張禹傳》中提到“新學小生,亂道誤人”,強調錯誤言論的誤導性()。
謙稱自己的作品
古人用來自謙,表示自己的作品不夠成熟。如宋代歐陽修在《答連職方書》中稱自己的詩作為“亂道《思穎詩》一卷”(、)。
不符合正統思想的主張
特指與主流思想相悖的理論或觀點。例如明代文獻記載“敢倡亂道,惑世誣民”,指異端學說對社會的影響(、、)。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若涉及文獻解讀需參考權威注釋。
白頭相并白質扳機别券冰河期草底春吏誕節東園溫明耳邊之風發刊詞風湖子豐溢蜂擁蟻屯乖牾過變估舟寒餧豪豬靴還鄉隊揮沐吐餐火燒眉毛嘉期階次羯胡緊健機織布爵主郡閤駿骁昆軸吏目六色戮辱録遺摩揉拿老逆争拍惜披頭蓋腦曝射譴出俔俔戚裡欺朦枘方山田剩女麝香草水電部水楗水裡蜀菊頌述嗽月體育課銅磨笴紋木相反相成先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