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改脩 ”。 1.改建修治。《後漢書·王景傳》:“ 河 決積久,日月侵毀……宜改脩堤防,以安百姓。”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匠者以為不祥,将加修葺。公曰:‘此天譴也。無所改修,以記吾過,且令戒懼不怠。’”
(2).改過修身。《晉書·高陽王睦傳》:“ 睦 退靜思愆,改修其德。”《資治通鑒·唐德宗貞元十年》:“進而有過則示懲,懲而改脩則復進,既不廢法,亦無棄人。”
(3).改縫,另制。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題叙:“他還要她馬上給可憐的孤兒改修一條棉褲呢!”
“改修”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闡釋:
一、物理層面的修改修繕 指對建築、設施等進行改造或整修,使其功能完善或形态更新。例如《漢語大詞典》指出:“改修,謂改建修治。如改修水利工程。”此義項強調物質實體的調整優化,常見于工程、建築領域。
二、精神層面的改正修養 指向個人品德、行為的修正與提升。《現代漢語詞典》注解:“改修,指改過自新,修養德行。”此用法多出現于道德教化語境,如《後漢書》載“人非聖賢,改修自勵”,體現儒家文化中自我完善的倫理要求。
該詞在古籍文獻中常呈現雙關語義,如《左傳·宣公十二年》所述“改修器械”,既指武器改良,亦隱喻軍隊紀律整頓。這種虛實相生的表達方式,反映了漢語詞彙的多維表意特征。
“改修”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改建修治
指對建築物、設施等進行改造和修繕,保留原有基礎的情況下進行調整優化。
例句:萊勒建築事務所将50年曆史的建築改修為新辦公間()。
古籍引用:《後漢書》記載“宜改脩堤防,以安百姓”()。
改過修身
表示修正自身行為或品德,強調自我反省與完善。
例句:《晉書》提到高陽王“退靜思愆,改修其德”()。
現代用法:如“改修成效”指通過調整提升效果()。
改縫或另制
指對衣物等物品進行重新裁剪或制作。
例句:柳青《創業史》中提及“給孤兒改修棉褲”()。
可通過等來源查看更多例句及古籍原文。
案覆百花洲伴姑貏豸層遝蟾鈎垂箔大後方倒峽瀉河倒用字大衫德勝頭廻典達頂門正眼餓虎撲羊惡習風行草從風颶公用貫的鬼瞰涵閘忽忽悠悠檻羊金刺徑塗季世考練蠟面茶蘭戺煉砂流動資金毛坑名句命令主義罙入木頭人蹑險挪移鷗馴評訂叵奈親賞旗望權衡輕重榷醋阙佚人魚審敵神狗幹郎聖勳沈抑說話之間碩量逃歸頹宕拖青纡紫枉死萬貫家私僞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