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犧牲、美酒等祭品。 宋 蘇舜欽 《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暨閣下開府,首傳誨言,嗣頒餼醴,俄驅旌斾,緻奠幾筵。”
饩醴(xì lǐ)是古代祭祀禮儀中的專有名詞,由“饩”和“醴”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祭祀時供奉的生牲與甜酒。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分述其含義及典籍依據:
饩(xì)
《禮記·中庸》:“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饩牲,所以陳信也。”
醴(lǐ)
《周禮·天官·酒正》:“辨五齊之名……三曰盎齊,四曰缇齊,五曰沈齊。”鄭玄注:“醴,猶體也,成而汁滓相将。”
“饩醴”作為複合詞,專指古代祭祀中并用的生牲與醴酒,體現對神靈的崇敬。其核心含義如下:
《周禮·秋官·大行人》:“廟中将币三享。”鄭玄注:“三享,皆束帛加璧,庭實唯國所有……饩醴之禮,牲用牛羊豕。”指以活牲與甜酒作為獻祭之物。
饩代表“質”(質樸),醴象征“文”(禮文),二者結合體現“文質兼備”的祭祀理念。《禮記·禮器》雲:“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強調醴酒在禮儀中的核心地位。
周代祭祀制度:
據《儀禮·聘禮》,諸侯朝聘時需以“饩醴”待賓,如“饩之以其禮,上賓大牢,積唯刍禾”。此制延伸至祭祀,成為溝通神明的媒介。
儒家經典中的用例:
《詩經·小雅·信南山》:“祭以清酒,從以骍牡。”孔穎達疏:“清酒即醴類,骍牡即饩牲”,印證饩醴在祭儀中的配套使用。
“饩醴:祭祀用的牲和甜酒。”(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
“饩:活的牲口;醴:甜酒。饩醴泛指祭品。”(商務印書館,2005年)
參考文獻來源:
“饩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祭祀或禮儀活動中使用的特定祭品,具體解釋如下:
饩(xì):
原指古代祭祀或饋贈時用的活牲畜(如牛、羊等),也泛指作為禮物的糧食或飼料。
醴(lǐ):
本義為甜酒,引申為祭祀用的美酒,也可指甘美的泉水。
“饩醴”合稱,指代古代祭祀儀式中的兩類重要祭品:犧牲(活牲畜)和醴酒(甜酒)。例如宋代蘇舜欽在《啟事上奉甯軍陳侍郎》中提到“嗣頒饩醴”,即用此詞表示以牲畜與美酒表達敬意或哀悼。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
籌枚川岡瘡腫電石彫绮膏油刮剗海權紅膏黃昏子煥明怙才驕物唬駭溷冒加鞭家節駕烏鵲節儲金牋考訊摳字眼兒框子兩制列肆藜蒸盧胡祿親馬鞍形鳴盜年盡歲除暖翠偏枯潑煙花蒲捎青屋欽録穹玄蚺膽三智五猜栅極石母霜實水神順適桃花汛淘氣鬼陶學士銅渾頹萎微諷暡靉文戲務必下的手香象絕流賢好襳襹現世生苗懈意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