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巴的意思、乾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巴的解釋

1.幹硬的餅狀食物。《西遊記》第十三回:“那 伯欽 另設一處,鋪排些沒鹽沒醬的老虎肉……點剁鹿肉、乾巴,滿盤滿碗的陪着 三藏 吃齋。”

2.因失去水分而收縮。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十六:“太陽燥熱……苞米的紅纓一半幹巴了。” 楊朔 《桃樹園》:“ 石老海 病的有年數了,半身不遂,兩條腿瘦得就象那幹巴樹枝,癱在炕上不能動彈。”

3.指語言文字枯燥單調。 茹志鵑 《新當選的團支書》:“寫完後自己看看又覺得太生硬,太幹巴,于是撕掉重新再來。” 黃宗英 《大雁情》:“我實在不會寫文章,挺生動的事兒,讓我一寫就幹巴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乾巴”是一個形容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物體因失去水分而呈現幹燥、枯縮的狀态。例如形容幹裂的土地、脫水的植物枝葉,或人體瘦削、面色枯槁等狀态。

  2. 使用場景

    • 物體描述:如“乾巴的樹枝”“土地乾巴龜裂”。
    • 人體或神态:可形容人瘦弱(如“乾巴的胳膊”)、笑容僵硬(如“乾巴的笑容”),或病态(如“臉色乾巴”)。
  3. 文學作品中的特殊用法
    在《西遊記》中,“乾巴”指幹硬的餅狀食物;《暴風驟雨》中描述苞米因缺水而“乾巴”,體現植物脫水狀态。

  4. 其他解釋
    在方言中,有時也用于形容皮膚粗糙或衣物幹硬的狀态。

注意:“乾”在簡體中文中多寫作“幹”,讀音為“gān ba”,但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繁簡體用法差異。若需進一步了解方言或古語中的特殊用法,可參考文學作品或地方語料庫。

網絡擴展解釋二

《乾巴》這個詞的意思

《乾巴》是一個四聲詞彙,意為幹燥、枯幹。通常用來形容物體或環境缺乏水分而變得幹燥、幹巴巴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

《乾巴》的拆分部首是“乙”和“巳”,總共由九畫組成。

來源

《乾巴》這個詞源于漢語。其中,“乾”是古代漢字的一個部首,表示天空和自然界;“巴”是另一個部首,表示一種帶節奏的音樂聲。

繁體

《乾巴》這個詞的繁體字為「乾巴」。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乾巴的寫法可以有一些變化。例如,“乾”在古書中常用下橫表示,而“巴”則用左邊有兩點表示。

例句

1. 由于連續的幹旱天氣,田地裡的莊稼都變得乾巴巴的。

2. 這塊土地上沒有任何植被,看起來十分乾巴。

組詞

1. 乾旱:指缺乏水分,氣候極度幹燥。

2. 木乾:指木材幹燥得很徹底,適合用來制作家具。

3. 乾元:佛教術語,意指世界的起源和根本。

近義詞

1. 幹燥:表示缺乏水分,幹巴巴的。

2. 枯幹:指植物因水分不足而幹枯。

3. 龜裂:指物體因缺乏水分而出現裂縫或皺紋。

反義詞

1. 濕潤:指含有足夠水分,不幹燥。

2. 潮濕:指空氣中有大量的水汽,不幹燥。

3. 濕潤:指水分充足,不幹巴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