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絶。"後因以"絶編"為孔子讀《易》的典故。2.猶絕學。3.猶殘編。
1.《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讀《易》,韋編三絶。”後因以“絶編”為 孔子 讀《易》的典故。《陳書·周弘正傳》:“ 東魯 絶編之思, 西伯 幽憂之作,事逾三古,人更七聖。”
2.猶絕學。《晉書·皇甫谧傳》:“求絶編於天籙,亮我躬之辛苦。”參見“ 絶學 ”。
3.猶殘編。 宋 張淏 《雲谷雜記·書侍郎徐公帖後》:“絶編壞簡徒自苦,炊沙鏤冰初何功。”
“絶編”(jué biān)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綜合解析:
典故來源
源自《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研讀《易經》時反複翻閱,導緻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多次斷裂(“韋編三絕”)。因此,“絶編”常被用來代指孔子勤學《周易》的典故,體現刻苦鑽研的精神。
引申含義
現代用法
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技藝或知識達到極緻,無法再提升”,但這一含義在其他文獻中較少直接體現,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建議:具體語境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指向,古典文獻中多與勤學、古籍相關,現代使用需注意語義演變。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史記》《陳書》等原始文獻。
《絶編》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斷絕知識的編纂或編輯。該詞常用來描述由于某種原因中斷或停止編撰書籍、文獻或資料的情況。
《絶編》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纟”(纟字旁),右邊的部首是“才”。根據字形結構,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絶編》源自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它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字記載中。在繁體中,字形為「絶編」。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可以将《絶編》的字形分解為「絶」和「編」兩個部分。這兩個字分别由各自的基本構造部分組成。
「絶」由上方的「纟」和下方的「九」組成。纟代表繩子,表示線條的一端。九代表數值九,這裡表示線條的形狀。
「編」由上方的「纟」和下方的「才」組成。才代表手,在這裡表示編織的動作。纟表示線條,表示編織的對象。
1. 由于地震的影響,該地的古籍編纂工作被絶編了。
2. 在那場戰争中,很多文化遺産的資料被絶編了。
絕版、斷編、斷絕、編纂
絕删、絕書、絕卷
編纂、編撰、編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