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ffin containing a corpse] 盛有屍體的棺木
将這靈柩寄在普救寺内。——《西廂記》
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三國 魏 曹植 《贈白馬王彪》詩:“孤魂翔故城,靈柩寄京師。” 唐 沉佺期 《傷王學士》詩:“靈柩寄何處,精魂今何之?”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楔子:“将這靈柩寄在 普救寺 内。” 巴金 《家》三六:“聽說 梅表妹 的靈柩就停在那兒。我哪天有空倒想去看看她。”
“靈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含義的詞彙,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靈柩(líng jiù)指裝有死者遺體的棺材。其核心區别在于“空棺為棺,實棺為柩”,即隻有放入遺體的棺材才能稱為靈柩。
常見替代詞包括“靈榇”“棺木”,但嚴格來說:
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如訃告、祭文、墓碑銘文等莊重場合,現代口語中多使用“棺材”或“遺體”等中性表述。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詞彙承載着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死亡的敬畏與禮儀規範,使用時需注意語境莊重性。
《靈柩》這個詞由“火”、“木”、“幾”、“框”四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5畫。
《靈柩》一詞專指安放死者遺體的棺材,也可以泛指用來裝載屍體的任何容器。這個詞來自于古代的殡葬習俗,在古時候人們通常用木制棺材來安葬死者,所以“柩”字指代棺材。
《靈櫃》是對《靈柩》的繁體寫法。
在古代,字形常常有所變化。據古代的《康熙字典》記載,字形“柩”在古時候的寫法為“柬”加上木的意思,“柬”代表細長的木條。
1. 在追悼會上,親友們有淚水地圍繞着靈柩哀悼。
2. 他依然記得那些年裡,自己背着沉重的靈柩邁着沉重的步伐走進公墓的場景。
1. 膽小如鼠(形容人膽小怕事)
2. 花柱(植物花部的柱子)
棺材、棺、棺椁
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