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金薄 ”。黃金捶成的薄片。常用以貼飾器物或佛像等。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宋雲惠生使西域》:“寺内佛事皆是石像,裝嚴極麗,頭數甚多,通身金箔,眩耀人目。”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翦綵為人,或鏤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 唐 張鷟 《遊仙窟》:“珠繩絡翠衫,金薄塗丹履。”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黃金》:“凡金箔每金七分造方寸金一千片,粘鋪物面,可蓋縱橫三尺。”
金箔是以黃金為原料制成的極薄片狀物,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金箔是用黃金錘成的薄片,厚度不足0.12微米,呈現金黃色且輕如鴻毛。傳統工藝需經化滌、錘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一克黃金可制成約0.5平方米的純金箔。其黃金純度高達99.99%,具有極強延展性。
成語“金箔”比喻表面光鮮但内在空虛的事物。例如:“某些網紅産品如同金箔,包裝奢華卻缺乏實用價值。”
真金箔透光呈綠色,觸之易碎;仿制品較厚且不易碎。
《金箔》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由金屬打制而成的非常薄的金片。通常用于裝飾藝術品或佛教寺廟等宗教場所。
《金箔》的部首是“金”,總共有11個筆畫。
《金箔》一詞最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在古時候,人們将金屬打制成薄片,用于裝飾或特殊用途。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金片逐漸被稱為《金箔》。繁體字為「金箔」。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金箔》為例,古代的寫法為「釒箔」,其中“釒”為古代“金”字的變體。
1. 這幅書法作品上使用了真正的金箔,使得整個作品更加華麗。
2. 在佛教寺廟中,金箔被廣泛用于裝飾佛像和供品。
金箔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例如:
1. 金箔紙:指用金箔制成的薄紙片,常用于繪畫和裝飾。
2. 金箔飾品:指由金箔制成的裝飾品,常見于珠寶和藝術品中。
近義詞: 金片、金漿、金飾
反義詞: 白紙、普通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