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愧憤的意思、愧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愧憤的解釋

羞愧憤慨。《晉書·王敦傳》:“臣每慷慨於遐遠,愧憤於門宗。”《南史·蕭宏傳》:“ 宏 自 洛口 之敗,常懷愧憤。”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湘裙》:“ 湘裙 愧憤,哭欲覓死,舉家騰沸。” 劉揆一 《黃花崗之役》:“公聞 萍 、 瀏 、 醴 事敗,擊桌愧憤,寝食俱廢。”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愧憤”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kuì fèn,表示因自身過錯或不足而感到羞愧與憤怒交織的複雜情緒。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愧”指内心羞愧、慚愧,“憤”指憤怒、憤慨。二者結合後,“愧憤”既包含對自身行為或處境的懊悔與自責,也包含因不公、失敗等引發的憤懑情緒。


詳細解釋

  1. 對自身過失的複雜情緒
    常用于描述因個人錯誤或能力不足而産生的羞恥感與不甘,例如《南史·蕭宏傳》提到蕭宏因戰敗“常懷愧憤”。

  2. 對社會不公的憤慨
    也可表達對不道德現象或外界不公的憤怒,如劉揆一《黃花崗之役》中,革命者因起義失敗而“擊桌愧憤,寝食俱廢”。


古籍例證


“愧憤”強調内疚與憤怒的雙重情感,既可用于個人對自身行為的反思,也可用于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其用法多見于書面語境,尤其在曆史文獻和文學作品中。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愧憤》一詞既能形容人心中的愧疚,又可指人因受到委屈或冤屈而感到憤慨。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心(心靈)和必(迫切、必需的意思),共有14個筆畫。下面将詳細介紹《愧憤》一詞的來源、繁體寫法、古時候漢字寫法,并給出例句、組詞,以及近義詞、反義詞等。 來源:《愧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愧憤,怨愧也。”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或品德感到内疚和後悔,同時也有怨恨不平的情緒。在現代漢語中,這兩個含義都被保留了下來。 繁體寫法:《愧憤》一詞的繁體寫法為「愧憤」,即在每個部分的下方都加上一個「憤」字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愧的寫法為「難」,而憤的寫法為「忿」。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很少使用,隻在一些古籍或文化傳承中可見。 例句:1. 他因為騙人而感到愧憤不已。 2. 在她受到冤屈時,愧憤之情充斥着她的心頭。 組詞:愧怍(指因愧疚而感到羞愧)、愧赧(指因害羞或尴尬而感到内心不安)、悔愧(指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深感後悔和愧疚)。 近義詞:懊悔、自責、後悔。這些詞都描述了人對自己的過錯或錯誤感到内疚和懊悔的情緒。 反義詞:滿足、安心、釋懷。這些詞表示對自己的行為或狀況感到滿意和放心,相反于愧憤的負面情緒。 綜上所述,《愧憤》一詞形容了人内心深處的愧疚和憤慨,由心和必兩個部首構成,共有14個筆畫。它的繁體寫法為「愧憤」,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愧的寫法為「難」,憤的寫法為「忿」。在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等方面,都有詳細的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