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使的意思、介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使的解釋

副使。《周禮·春官·鬯人》“凡王弔臨共介鬯” 唐 賈公彥 疏:“天子所往,停在諸侯之廟,祝緻辭告廟,介使則進此鬯於神前,故雲介鬯。”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使”在現代漢語通用詞典中并未作為獨立詞條收錄。根據漢語構詞法拆分解析,“介”在古漢語中有多重含義,常見釋義包括:(1)居中傳遞,如《左傳·襄公九年》中“介居二大國之間”;(2)輔助、佐助,如《詩經·豳風·七月》中“以介眉壽”。

“使”作為獨立詞素,本義指派遣、命令,後引申為奉命行事之人,如《論語·子路》中“使于四方,不辱君命”。結合二者,“介使”可推演為古代傳遞信息或執行輔助使命的中間人,其職能類似于《周禮》記載的“行夫”官職,負責邦國間文書傳遞。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撰的《古代漢語詞典》中,雖未直接收錄該複合詞,但通過類比“介士”(披甲武士)、“介婦”(副婦)等同類結構可知,“介使”符合“修飾語+核心語”的偏正式構詞規律,其語義特征應強調使命的輔助性與傳遞性。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介使”一詞,目前未搜索到明确的定義或常用解釋。這可能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組合,或存在筆誤、特定語境下的用法。以下從字面拆解和古漢語角度提供兩種可能的推測方向:

  1. 字面拆解分析:

    • 「介」:古漢語中常作動詞,意為“介紹、介于”(如《左傳》中“介居二大國之間”);或作形容詞表示“耿介、正直”(如“一介之士”)。
    • 「使」:多指“派遣、命令”(如“使者”“使命”)。組合後可能指“介紹/引薦使者”或“介于使節之間的人”。
  2. 古漢語罕見用法推測: 在《禮記·玉藻》等文獻中,“介”可指地位次于“賓”的副手,如“上介”“衆介”。若“介使”為曆史術語,或指“副使”或“輔助使臣的隨行人員”。

建議:

别人正在浏覽...

白淨半翅暴忍貝財步頭春畫倅職當喪道傍之築釘子逗曉法柄鳳質扞掫鬼惑雇腳锢職號呼耗子核叙洪族花精還飇黃腸題湊回辟忽略魂飛膽落劫塵诘早九華雲刻吝涼思李冶輪豳目達耳通沐樹南伯納說沛澤峭立青炬青鮮入聖生活方式事業費詩劄首善之地説舌殊滋酸恨遂石唆說泰始曆餹餭銅竟徒衆吳體午枕銜環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