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使。《周禮·春官·鬯人》“凡王弔臨共介鬯” 唐 賈公彥 疏:“天子所往,停在諸侯之廟,祝緻辭告廟,介使則進此鬯於神前,故雲介鬯。”
關于“介使”一詞,目前未搜索到明确的定義或常用解釋。這可能是一個較為罕見的組合,或存在筆誤、特定語境下的用法。以下從字面拆解和古漢語角度提供兩種可能的推測方向:
字面拆解分析:
古漢語罕見用法推測: 在《禮記·玉藻》等文獻中,“介”可指地位次于“賓”的副手,如“上介”“衆介”。若“介使”為曆史術語,或指“副使”或“輔助使臣的隨行人員”。
建議:
介使是一個漢語詞彙,常用作動詞。它表示指揮、安排、調度的意思。
介使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止」,總共有四個筆畫。
介使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诂》一書中。在古代,它還可作名詞,意為官員。
在繁體字中,介使的寫法為「介使」。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介使的形狀略有變化,「介」的上部略為平緩,「使」的兩個點更為明顯。
1. 經理介使我們加快生産進度。
2. 他被介使去處理緊急情況。
介使的組詞有:介使者、介使權、調度介使。
近義詞有:指使、指揮、調度。
反義詞有:聽命、被動、從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