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徒的意思、人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徒的解釋

(1).服徭役的人。《荀子·王霸》:“使衣服有制,宮室有度,人徒有數,喪祭械用皆有等宜。” 楊倞 注:“人徒,謂胥徒。給徭役者也。” 南朝 宋 鮑照 《從過舊宮》詩:“微臣逢世慶,征賦備人徒。” 唐 劉餗 《隋唐嘉話》卷下:“主( 安樂公主 )不悅,因大役人徒,别掘一池,號曰:‘定昆池’。” 清 潘耒 《汴河行為方中丞歐馀作》:“指揮人徒三十萬,北河柳盡南河柯。”

(2).庶民,民衆。《墨子·非攻中》:“以攻戰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數千裡也;人徒之衆,至有數百萬人。”《史記·春申君列傳》:“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衆,兵革之彊,壹舉事而樹怨於 楚 ,遲令 韓 魏 歸帝重於 齊 ,是王失計也。” 漢 蔡邕 《述行賦》:“人徒凍餓,不得其命者甚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徒”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解析:

一、詞義溯源 “人徒”最早見于先秦文獻,指代“隨行的仆役或普通民衆”。《荀子·王霸》中記載:“大有天下,小有一國,必自為之然後可,則勞苦耗顇莫甚焉,若是則雖臧獲不肯與天子易埶業。以是縣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為之?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說也。”其中“役夫”即與“人徒”含義相近,均指服勞役的群體。

二、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20)明确标注該詞為“古代漢語詞彙”,包含兩層含義:1. 古代官府征調的服役者,如《史記·孝武本紀》載“益召黟山之人徒”;2. 泛指百姓民衆,如《漢書·食貨志》所述“百姓罷敝,人徒之費”。

三、語義演變 隨着語言發展,“人徒”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其概念被“隨從”“勞工”“群衆”等現代詞彙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獻時仍需準确理解其特定含義,如《周禮·地官》記載的“凡起徒役,毋過家一人”中的“徒”即與“人徒”概念相關聯。

網絡擴展解釋

“人徒”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一、基本釋義

  1. 服徭役的人
    指古代被征調從事勞役的群體。例如:

    • 《荀子·王霸》提到“人徒有數”,楊倞注解釋為“胥徒,給徭役者也”。
    • 唐代劉餗的《隋唐嘉話》記載,安樂公主“大役人徒”修建定昆池。
  2. 庶民、民衆
    泛指普通百姓或人口。例如:

    • 《墨子·非攻中》用“人徒之衆”形容人口衆多。
    • 《史記·春申君列傳》以“人徒之衆”強調國家人口資源豐富。

二、應用示例

三、補充說明

該詞多出現于先秦至漢唐文獻,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或文學研究語境。不同語境中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指向(勞役者或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

凹鏡寶頭兒拔尤悲思勃豀不稼不穑吵仗吹彈歌舞詞士刺桐方術士法相俯卧觥酧共方诃陵樽橫議盒子歡噱桓蒲講話絞臉蛟螈假子階陳計路口讒狼煙臨文洛陽社驢券茅扉廟門名數拿喬霓旆屏幛瓶墜簪折遷臣逐客嗛呥砌塊鬐鬣勸解潤家錢三尺桐三災六難山衲聖童聲味識才鼠負說東談西説笑話貪盜聽然推溝亡犴五塥五鳥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