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now the talent] 識别,發掘有才能的人
識才善教
識見及才能。《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論》:“予既奇 遜 之謀略,又歎 權 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
“識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識别、發掘有才能的人,同時也包含對人才類型、層次及價值的判斷。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指通過觀察和判斷,發現具備才能的人,并給予其發揮空間。例如《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論》中記載孫權因識才而成就大事,體現了識才的曆史實踐。
深層内涵
不僅限于發現人才,還包括對其能力類型(如治國、治軍、理論等)和層次(傑出、優秀或一般)的精準判斷。
用人前提
識才是正确用人的基礎。隻有先識别人才的長處與短闆,才能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葛洪曾比喻:“将賢才看成蠢才的人,也會将蠢才看成賢才”,強調識才偏差的危害。
社會影響
能否識才直接關系到國家能否獲得真正的人才,甚至可能影響事業成敗。例如,錯失傑出人才可能導緻重大損失。
辨别标準
需區分“真才與假才”“大才與小才”“良才與庸才”。例如,通過實際業績、思維深度等指标綜合評估。
曆史經驗
古代用人者強調“知人”,即通過長期觀察、實踐檢驗來識别人才,避免僅憑表象判斷。
現代人才管理中,識才常用于教育、企業選拔、幹部任用等領域。例如,教育者“識才善教”,管理者需具備“慧眼”篩選人才。
如需查看完整來源,可參考滬江詞典、共産黨員網等權威釋義。
識才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單獨的字組成,包含了“識”和“才”兩個部分。
根據《康熙字典》,識才的拆分部首依次為讠和手。其中,“讠”是“言字旁”,表示語言相關的意思;“手”表示手的形狀。據統計,識才一詞共有11個筆畫。
識才一詞源于古代漢語,通常用于指人才的辨認、認識。其從識别和發現才能的意義演變而來。
《識才》的繁體字為「識才」。
在古代,識才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按照《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寫作「識倀」。
1. 他善于識才,能夠發現優秀的人才并加以提拔。
2. 這個公司很重視識才,他們招聘過程中注重考察應聘者的潛力與能力。
與識才相關的組詞有:
1. 識人:辨别、認識人的能力。
2. 才能:指人的天賦、能力。
3. 才幹:指人的技藝、能力。
與識才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發現才華:發現别人的優秀天賦或才華。
2. 洞察力:指對事物的洞悉、了解和分析的能力。
與識才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不識時務:指不懂事務的重要性或變化的能力。
2. 才疏學淺:指知識或能力不夠深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