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 葛洪 《抱樸子·雜應》:“ 洛陽 有道士 董威輦 常止 白社 中,了不食, 陳子敍 共守事之,從學道。”後稱退隱者所居為洛陽社。 南朝 齊 謝朓 《落日怅望》詩:“既乏 瑯琊 政,方憩洛陽社。” 唐 王維 《過李揖宅》詩:“一罷直城酌,還歸洛陽社。”
洛陽社
指東晉高僧慧遠在廬山東林寺創立的白蓮社(亦稱蓮社),後成為文人雅集、佛教結社的典故。該詞源于慧遠邀陶淵明等名士入社的轶事,因參與者多為中原南渡士族,故以“洛陽”代指中原文化精英的聚集。
詳細釋義
本源典故
據《晉書·隱逸傳》載,慧遠于廬山東林寺結社念佛,曾緻信邀請陶淵明。陶淵明回複“若許飲則往”,慧遠破戒備酒,陶淵明“攢眉而去”,未入社。此事成為文人雅士向往清修與自由精神的象征。
文化延伸
“洛陽社”後泛指文人雅集或佛教結社。唐代白居易《臨水坐》詩雲:“昔為東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裡人”,以“社”呼應慧遠結社傳統;宋代陳師道“須防斜日侵,更怕洛陽社”,則借指雅集盛事。
象征意義
該詞承載兩層内涵:
參考資料
“洛陽社”是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指退隱者或修道者的居所。源自晉代葛洪《抱樸子·雜應》中記載的隱士董威辇(董京)隱居洛陽白社的典故。董威辇常居白社,不食五谷,以草藥、石子為食,後成為隱逸文化的象征。
文人雅集代稱
部分文獻(如宋代詩詞)中,因洛陽曆史地位特殊,曾将文人團體(如歐陽修等人的詩社)簡稱為“洛社”,但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詩詞意象
唐代詩人王維《過李揖宅》中“還歸洛陽社”、南朝謝朓《落日怅望》中“方憩洛陽社”等詩句,均借該詞表達歸隱或閑居之意。
需與“洛陽耆英會”(宋代文臣聚會組織)、“白社”(董威辇隱居的具體地點)等類似概念區分。該詞核心始終圍繞隱逸文化展開,而非單純指文人聚集。
闇敝腤氣八大胡同百省包藏奸心犇厲不動明王步犁常例錢處館辍津疊羅漢地光艼熒風車該見谷公桂玉之地國綱郭郎孤蓬自振環玦渾圜江南降重見賢幾多潔居介石禁更揪出幾許隽永考尋口實苦克老吃臨履綸章漚庫賠貱批子蕲王齊玄瑞祝閏分塞北桑花讪谑深讐大恨耍青豎井松牀悚企饕餮之徒屠沽兒鼍梁微澤閑冰期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