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龍與蝾螈。泛指水族。《漢武帝内傳》:“﹝ 西王母 曰﹞:‘此子( 東方朔 )昔為太上仙官,太上令到 方丈山 ,但務遊戲,擅弄雷電,激波揚風,緻令蛟螈陸行,山崩海竭,太上摘斥,使在人間。’”
關于“蛟螈”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發音:jiāo yuán
結構:由“蛟”(傳說中類似龍的生物)和“螈”(蝾螈,兩栖動物)組成。傳統用法中,二者常被并稱,泛指水族生物()。
字面指代
指蛟龍與蝾螈。例如《漢武帝内傳》中記載,東方朔因擅弄雷電導緻“蛟螈陸行”,此處指水族反常現于陸地()。
成語化比喻
現代引申為成語,形容人或事物難以捉摸、變化莫測的特性。例如:
此詞適用于文學或口語中需強調複雜性的語境,如:“他的計劃如蛟螈般詭谲,令人無從揣測。”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武帝内傳》原文或成語詞典(來源:、)。
蛟螈(jiāo yuán)是指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兩栖動物,又被稱為“蚺蛇”的一種。它們屬于動物界脊椎動物門兩栖綱有尾目蛟螈科。
蛟螈的部首拆分為蟲部(蚺)和蟲部(蛟),它們分别在蚺和蛟的拼音下方。蛟螈的總筆畫數為18。
蛟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說文解字》中有解釋,也有關于蛟螈的記載。在繁體中,蛟螈的字形和簡體中的保持一緻。
在古代,蛟螈的漢字寫作“蠻玳”,其中“蠻”是指一種兇猛的動物,“玳”的意思是斑紋鮮豔的玉。
1. 這條池塘裡有一隻巨大的蛟螈。
2. 小明在河邊捉到了一隻蛟螈,然後放它回了水裡。
蛟螈的相關組詞包括:蛟龍、蠮螈、水蚺。
蛟螈的近義詞有:青蛙、蟾蜍。
蛟螈的反義詞為:陸生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