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狼煙的意思、狼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狼煙的解釋

[smoke of wolves’ dung;fire beacon along the border to signal alarm] 烽火。相傳中國古代邊防報警時燒狼糞起的煙

三道狼煙過碛來,受降城上探旗開。——薛逢《狼煙》

詳細解釋

亦作“ 狼煙 ”。1.燃狼糞升起的煙。古時邊防用作軍事上的報警信號。 唐 杜牧 《邊上聞笳》詩之一:“何處吹笳薄暮天?塞垣高鳥沒狼煙。”《資治通鑒·後漢高祖天福十二年》:“ 契丹 焚其市邑,一日狼煙百餘舉。” 胡三省 注:“ 陸佃 《埤雅》曰: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說嶽全傳》第二二回:“日有羽書之報,夜有狼煙之警。”《文彙報》1983.3.7:“低沉、悠長的螺號聲……像古代烽火台報警的狼煙,一處升起,四處冒煙,霎時喚起了四面八方的螺號聲。”

(2).比喻戰火或戰争。《古尊宿語錄·東林和尚雲門庵主頌古》:“四海狼煙靜,中原信息通,罷拈三尺劍,休弄一張弓。”《三國演義》第二一回:“既把孤身離虎穴,還将妙計息狼煙。”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一章:“ 白莉蘋 雖然老練些,可是說着說着,想起了自己處在狼煙下的父母和故鄉,她也不禁同 小崔 一樣趴在床欄上哭了。”

(3).借指妖氛。《四遊記·唐三藏被妖捉獲》:“老者道:‘經非難取,隻是那途中狼煙難行。我們聞得前去,有三十裡路遠,有一座山,叫做 八裡黃風山 ,那山中多有妖怪,故言難取。’”


見“ 狼煙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狼煙”是中國古代邊防軍事報警信號中使用的煙火,其詞義及文化内涵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基本定義

“狼煙”指古代邊防士兵在烽火台點燃的煙柱,用于傳遞敵情警報。其名稱來源于傳統說法認為這種煙通過燃燒狼糞産生,因狼糞燃燒後煙霧濃烈且直沖高空,風吹不散,適合遠距離示警。

二、來源與成分的争議

  1. 傳統觀點:古籍記載狼煙使用狼糞為燃料,如《埤雅》提到“取其煙直而聚”,唐代詩詞中亦有描述(如薛逢《狼煙》等)。
  2. 現代質疑:部分研究認為狼糞并非主要原料,原因有二:
    • 實用性:狼糞收集困難,實際燃料多為荒漠植物(如胡楊、紅柳等);
    • 象征性:可能因古代北方遊牧民族以狼為圖騰,稱其軍隊為“狼兵”,故将外敵入侵的烽火稱為“狼煙”。

三、曆史典故與文學意象

  1. 軍事用途: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著名典故,長城烽火台亦通過狼煙傳遞敵情;
  2. 詩詞意象:唐代詩人李商隱、溫庭筠等以“狼煙”喻戰亂,如“狼煙不暫停”“狼煙堡上霜漫漫”等;
  3. 成語衍生:現代常用“狼煙四起”形容戰争或局勢動蕩。

四、象征意義

“狼煙”不僅是軍事符號,更演化為文化隱喻:

小結

“狼煙”一詞融合了古代軍事實踐、文化象征與曆史争議。盡管其成分存在學術分歧,但作為中華文化中戰争與邊疆記憶的載體,其核心含義始終圍繞“危機警報”展開。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詞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唐代邊塞詩作。

網絡擴展解釋二

《狼煙》是一個包含兩個字的詞,表示戰争或緊急情況下發出的警報信號。下面是關于《狼煙》這個詞的更多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狼》字由“犭”部首(犬)和“良”部首(良)組成,總共有7個筆畫。 - 《煙》字由“火”部首(火)和“因”部首(囗)組成,總共有9個筆畫。 來源: 《狼煙》一詞源于古代中國,其最早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當時的統治者在戰争中使用煙火信號作為戰争警報。 繁體: 《狼煙》的繁體字為「狼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狼》字為例,其古代寫法為「狋」或「㹳」。至于《煙》字,古代寫法為「煙」或「菸」。 例句: 1. 當敵軍逼近邊境時,戰士們點燃了狼煙,向後方發出緊急求援信號。 2. 方圓數百裡都被狼煙籠罩,戰火已經蔓延至整個地區。 組詞: - 狼煙台 - 狼煙四起 - 對外發出狼煙 近義詞: - 火警:表示火災事故的警報信號。 - 旗語:通過旗幟的擺動或信號旗的展示傳達特定信息。 反義詞: - 安全:表示沒有危險或風險的狀态。 - 和平:指沒有戰争或沖突的狀态。 總結: 《狼煙》一詞表示戰争或緊急情況下發出的警報信號。它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狼》和《煙》。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犭+良]和[火+囗],總共有7個和9個筆畫。該詞源于古代中國,最早用于三國時期的戰争警報。另外,繁體字為「狼煙」,古代寫法為「狋」或「㹳」(《狼》),「煙」或「菸」(《煙》)。近義詞有「火警」,反義詞有「安全」和「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