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研習詞章的文士。 宋 晁補之 《祭大資政李公文》:“ 漢 興息民,殘編出壞。經儒詞士,學自此派。”
(2).從事說唱藝術的人。 清 無名氏 《绛芸館日記》:“茶罷,至 石路 鴻福園,聽 陳芷香 、 月娥 、 月珍 、 月嬋 四詞士説書。”
“詞士”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研習詞章的文士
指專注于詩詞、文章創作的文人學者,這類人通常具備深厚的文學修養和辭章造詣。例如宋代晁補之在《祭大資政李公文》中提到“經儒詞士,學自此派”,即強調其學術傳承性。
從事說唱藝術的人
清代文獻記載,詞士也指職業說書或曲藝表演者。如《绛芸館日記》描述在茶館聽“四詞士說書”,此處“詞士”即指以說唱為業的藝人。
部分典籍(如查字典)擴展了其含義,認為“詞士”還可指擅長辯論、辭令的才子,這類人不僅精通文辭,還善于用言辭說服他人。
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宋代文獻多指文士,清代筆記則可能指說書藝人。
如需進一步了解“士”的詳細分類(如武士、醫士),可參考查字典等來源。
《詞士》是一個詞語,指的是在詞彙領域有着深厚造詣的專家、大師。他們對于詞語的運用、演繹和創造都具有卓越的能力和造詣。
《詞士》這個詞由《言》字的聲符部分和《士》字組成。
拆分後的部首為:“讠”和“士”。
拆分後的筆畫為:“10”和“3”。
《詞士》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中的儒家傳統。在古代,儒家學者注重文字的運用和修辭,他們以形容文字巧妙、娴熟的人為“詞士”。
《詞士》的繁體字為「詞士」。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古時候的《詞士》在字形上可能與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含義是相似的。
1. 他是一位真正的《詞士》,在表達觀點時總能用恰當的詞語。
2. 這部詞典是《詞士》的傑作,收錄了大量精彩的用詞示例。
詞彙、詞典、詞語、造詣。
言士、文人、詞人。
文盲、語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