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勉學》:“問一言輙酬數百,責其指歸,或無要會。 鄴下 諺雲: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後用以比喻文字、語言繁冗,不及要旨。 宋 陸遊 《詩書》詩:“文辭博士書驢券,職事參軍判馬曹。” 清 黃遵憲 《雜感》詩:“狗曲出何經?驢券書博士。所用非所習,祗以叢駡詈。”
“驢券”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源與典故 該詞最早出自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勉學》,記載了邺城諺語“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故事諷刺古代博士(官職名)寫買賣契約時,洋洋灑灑寫滿三張紙卻未提及核心的“驢”字,比喻行文或言辭冗長卻不得要領。
二、基本含義
三、文學引用 曆史上多位文人曾使用該典故: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學術批評、公文寫作指導等語境,警示避免贅述。例如評價某篇論文“通篇如驢券,未見核心論點”。
注:不同文獻對詞義側重略有差異,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驢券》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一種憑票或券而得到特定服務或權益的證明。
《驢券》的第一個字是“驢”,它的部首是馬,總共有馬部4畫;第二個字是“券”,它的部首是刀,總共有刀部8畫。
《驢券》是傳統文化中的一種表達方式,最早源于民間印刷術。它是古代旅店或客棧給旅客的憑證,用以證明旅客已經支付費用并有權享受相應的服務。
《驢券》的繁體字為「驢券」。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少變化。關于《驢券》,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需要進行考古和研究以确定确切的寫法。
1. 這張驢券是你買的嗎?
2. 請出示您的驢券,然後可以進入景區。
驢車、驢友、券商、券面、券商、旅券、代金券。
憑證、*********、票券、證券、折扣券。
無票、免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