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服徭役的人。《荀子·王霸》:“使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杨倞 注:“人徒,谓胥徒。给徭役者也。” 南朝 宋 鲍照 《从过旧宫》诗:“微臣逢世庆,征赋备人徒。”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下:“主( 安乐公主 )不悦,因大役人徒,别掘一池,号曰:‘定昆池’。” 清 潘耒 《汴河行为方中丞欧馀作》:“指挥人徒三十万,北河柳尽南河柯。”
(2).庶民,民众。《墨子·非攻中》:“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人。”《史记·春申君列传》:“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彊,壹举事而树怨於 楚 ,迟令 韩 魏 归帝重於 齐 ,是王失计也。” 汉 蔡邕 《述行赋》:“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
“人徒”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个角度解析:
一、词义溯源 “人徒”最早见于先秦文献,指代“随行的仆役或普通民众”。《荀子·王霸》中记载:“大有天下,小有一国,必自为之然后可,则劳苦耗顇莫甚焉,若是则虽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以是县天下,一四海,何故必自为之?为之者,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其中“役夫”即与“人徒”含义相近,均指服劳役的群体。
二、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20)明确标注该词为“古代汉语词汇”,包含两层含义:1. 古代官府征调的服役者,如《史记·孝武本纪》载“益召黟山之人徒”;2. 泛指百姓民众,如《汉书·食货志》所述“百姓罢敝,人徒之费”。
三、语义演变 随着语言发展,“人徒”在现代汉语中已不作为独立词汇使用,其概念被“随从”“劳工”“群众”等现代词汇替代。但在研究古代文献时仍需准确理解其特定含义,如《周礼·地官》记载的“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中的“徒”即与“人徒”概念相关联。
“人徒”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服徭役的人
指古代被征调从事劳役的群体。例如:
庶民、民众
泛指普通百姓或人口。例如:
该词多出现于先秦至汉唐文献,现代使用较少,常见于历史或文学研究语境。不同语境中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其指向(劳役者或民众)。
阿婉白渖百寿汤班龙包打天下禀授瑸晖不得其所长饰鋋矛初吉打比柢藴烦憯丰颜丐头功成行满狗舍怀猜浣草检勘结陈斤节久锢烤火课学夸道跨国公司馈贫之粮酷苛枯木逢春乱营鹿港门旗明暧募集南北对话陪台迁导轻卒锐兵泣笋台却老悫善若使腮颊闪跳声华审时度势甩车碎石肃听堂餐腾闻特殊跳白踢秃秃为之地握奇贤流仙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