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繞梁的意思、繞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繞梁的解釋

(1).《列子·湯問》:“昔 韓娥 東之 齊 ,匱糧,過 雍門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絶。”後遂以“繞梁”形容歌聲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晉 陸機 《演連珠》之十:“繞梁之音,實縈絃所思。” 南朝 梁 沉約 《詠筝》:“徒聞音繞梁,寧知顔如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記·懷春》:“繞梁雅足清歌,長袖由來善舞。”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繞梁。”

(2).古琴名。 晉 傅玄 《琴賦》序:“ 齊桓公 有鳴琴曰號鐘, 楚莊 有鳴琴曰繞梁。”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華元 獻 楚莊王 以繞梁之琴,鼓之,其聲嫋嫋,繞于梁間,循環不已。”

(3).古樂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傳。《通典·樂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吳興 沉懷遠 被徙 廣州 ,造繞梁。其器與箜篌相似。 懷遠 亡,其器亦絶。”參閱《宋書·樂志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繞梁”是漢語中形容聲音悠揚、久久回蕩的經典詞彙。該詞源自《列子·湯問》中韓娥鬻歌的故事:“昔韓娥東之齊,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後人據此提煉出“餘音繞梁”的典故,用以描述音樂或歌聲的感染力經久不散。

在權威辭書釋義中,《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形容歌聲或樂聲高亢回旋,動人心魄”(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則強調其“聲音優美,使人久而不忘”的核心特征(第7版)。這種音韻美學概念在文學批評領域得到進一步發展,如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提出“聲轉于吻,玲玲如振玉;辭靡于耳,累累如貫珠”,從聲律角度深化了“繞梁”的審美内涵。

現代語言應用中,“繞梁”常與“三日”“不絕”構成四字格,如北京大學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料庫收錄的《人民日報》用例:“帕瓦羅蒂的高音C猶如金玉繞梁,成為歌劇史上的永恒瞬間”。在音樂美學研究領域,中央音樂學院周海宏教授《音樂與其表現的世界》專著中,将“繞梁效應”納入音樂心理學範疇,解析其産生的聽覺殘留現象。

該詞的文化衍生包含雙重維度:物理層面指聲波在空間中的持續振動現象,心理層面則體現審美體驗的延時性特征。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指出,自唐宋詩詞始,“繞梁”意象已突破音樂範疇,延伸至自然聲響(如鐘聲、泉鳴)的文學化表達,如李賀《李憑箜篌引》中“昆山玉碎鳳凰叫”的通感描寫。

網絡擴展解釋

“繞梁”一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結合文獻資料解釋如下:

  1. 形容歌聲或音樂優美,餘音不絕 源自《列子·湯問》中韓娥的故事:韓娥因缺糧在雍門賣唱,離開後歌聲仍萦繞屋梁三日不絕。後世用“繞梁”比喻聲音高亢回旋、悠揚動聽,如“餘音繞梁”即形容音樂或歌聲結束後仍令人回味無窮。這一用法在詩詞中常見,如晉代陸機《演連珠》中“繞梁之音,實萦弦所思”。

  2. 古代器物名稱

    • 古琴名:位列“四大名琴”之一,與號鐘、綠绮、焦尾齊名。
    • 古樂器:形似箜篌,但已失傳,具體形制無詳細記載。

現代用法:多用于文學表達,強調聲音的感染力與持久性,例如形容戲曲、歌曲等藝術形式的精湛表現。

别人正在浏覽...

貶異便則道簸箕星不戾彩索慚服谄俾昌陽齒決登僧紛郁更好革情漢調二黃和霁畫家凰鸾毀于一旦加害接竈寖成機素急響絶意君臣空窾朗玉爛攤子兩足尊撩開手烈火辨日鄰首流覽棉手悶子弭亂謀無遺策鉛丹淺躁凄蹙窮井日托瑞霞散兒行贍宏山雞映水删着聲量鼠遯熟口輸送訟樹素鯉莎草韬塵徒河文勢憲曹先來後到攜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