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弭亂的意思、弭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弭亂的解釋

[stop war] 消除禍端,平息戰亂

詳細解釋

平息或制止變亂。《逸周書·明堂》:“ 周公 攝政,君天下,弭亂,六年而天下大治。” 漢 劉向 《說苑·指武》:“ 堯 誅四兇以懲惡, 周公 殺 管 蔡 以弭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臣等以 備 肺腑枝葉,宗子藩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 明 唐順之 《答曾石塘總制》:“吾兄弭亂之略始試于 遼左 ,而綏輯之效再見于 山東 者若此。”《上海小刀會起義史料彙編·上海小刀會起事本末》:“今之當道者敦無守土之責,乃既不能防患於未萌,又未能弭亂於将發……果誰之責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弭亂(mǐ luàn),漢語複合詞,由“弭”與“亂”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平息禍亂、消除動亂。以下從詞典釋義、字源分析及典籍用例角度詳細闡釋:


一、字義解析

  1. 弭(mǐ)

    《說文解字》釋:“弭,弓無緣也”,本義指弓梢(弓末端不纏絲線的部分),引申為“止息、消除” ㊟。如《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載:“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此處“弭”即表停戰之意。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亂(luàn)

    本義為“治理絲線”,後演變為“動蕩、叛亂、混亂” ㊟。《論語·泰伯》雲:“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其中“亂”指社會失序。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


二、複合詞釋義

弭亂 =弭(止息) + 亂(禍亂)


三、典籍用例

  1. 《後漢書·桓譚傳》:

    “臣聞安平之君務在弭亂,不敢以危辭自飾。”

    注:桓譚谏言君主應緻力于消除動亂,而非空談危機。

  2. 《明史·王守仁傳》:

    “(守仁)設奇制勝,弭亂于将發之際。”

    注:王陽明以智謀在叛亂爆發前化解危機。

  3. 《清實錄·康熙朝》:

    “三藩既叛,朕以弭亂為急,分遣勁旅征讨。”

    注:康熙帝将平定三藩之亂視為首要任務。


四、權威參考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收錄“弭亂”詞條,釋義為“平息變亂”。

    參見《漢語大詞典》電子版(需訂閱訪問)。

  2. 《辭源》(第三版):

    強調“弭”的“消除”義與“亂”的“叛亂”義結合,例引《後漢書》。

    《辭源》線上版(商務印書館官網)。

  3. 《古代漢語詞典》:

    注解“弭亂”為古代政論常用詞,多指統治者安定天下的舉措。


弭亂是具濃厚曆史語境的書面詞,承載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治止亂”的政治理念,其權威釋義可溯至經典史籍及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

“弭亂”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mǐ luà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指平息或制止混亂、戰亂,恢複秩序。例如《三國志·蜀書》提到“心存國家,念在弭亂”,強調以消除動亂、安定社會為核心目标。


2. 詳細解釋


3. 用法示例


4. 近義詞與結構


5. 現代適用性

現多用于文學、曆史或政治分析中,如描述國家治理或危機處理(例:“防微杜漸,消弭亂源”)。法語翻譯為“réprimer les troubles”,體現國際語境下的相似含義。

如需進一步溯源或例句,可參考《逸周書》《說苑》等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辯護權邊頭比數殘民以逞長壬詞元翠鱗導航台抵掌而談東庑鬥疊對口瘡筏工翻背繁法共同市場姑表軌訓鶴毳衡杓宏敷哄飲候視緩動霍人教澤盡意計日可期疾瘵客塵浪莽糧饷迾禁忙中有失慢仗靡佗南诏蠻撲撻前輩輕華頃時痊和全竈麴米仁矜辱駡生拉硬扯贖金思蒓鲈私詞聳動聽聞素丞相胎死腹中田丁天華拓都物任香膩笑比河清孝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