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列子·汤问》:“昔 韩娥 东之 齐 ,匱粮,过 雍门 ,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绕梁欐,三日不絶。”后遂以“绕梁”形容歌声高亢回旋,久久不息。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十:“绕梁之音,实縈絃所思。” 南朝 梁 沉约 《咏筝》:“徒闻音绕梁,寧知颜如玉。” 明 梅鼎祚 《玉合记·怀春》:“绕梁雅足清歌,长袖由来善舞。”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丐仙》:“餘音嫋嫋,不啻绕梁。”
(2).古琴名。 晋 傅玄 《琴赋》序:“ 齐桓公 有鸣琴曰号钟, 楚庄 有鸣琴曰绕梁。” 宋 虞汝明 《古琴疏》:“ 华元 献 楚庄王 以绕梁之琴,鼓之,其声嫋嫋,绕于梁间,循环不已。”
(3).古乐器名。形似箜篌,今已失传。《通典·乐四》:“ 宋 孝武 大明 中, 吴兴 沉怀远 被徙 广州 ,造绕梁。其器与箜篌相似。 怀远 亡,其器亦絶。”参阅《宋书·乐志一》。
“绕梁”一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结合文献资料解释如下:
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不绝 源自《列子·汤问》中韩娥的故事:韩娥因缺粮在雍门卖唱,离开后歌声仍萦绕屋梁三日不绝。后世用“绕梁”比喻声音高亢回旋、悠扬动听,如“余音绕梁”即形容音乐或歌声结束后仍令人回味无穷。这一用法在诗词中常见,如晋代陆机《演连珠》中“绕梁之音,实萦弦所思”。
古代器物名称
现代用法:多用于文学表达,强调声音的感染力与持久性,例如形容戏曲、歌曲等艺术形式的精湛表现。
《绕梁》是一个成语,意思是音乐或歌声优美动听,回荡在梁木之间。形容音乐或歌声美妙动听,令人陶醉。
《绕梁》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木,共含有9个笔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楚国时期。据说,楚国有一位名叫屈原的伟大诗人,在他离开楚国前夕,曾写下了许多动人心魄的诗篇。屈原的诗作《九歌》被赞誉为绝世之作,其中的歌声被比喻成「绕梁之音」。从此以后,《绕梁》一词就有了美妙音乐或歌声的含义。
《绕梁》在繁体字中为「繞樑」。
在古时候,「绕梁」可以另外写作「纏樑」,其中「纏」(chán)是指绕、缠绕,「樑」(liáng)是指屋梁。
他的歌声如此动听,犹如绕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 绕梁乐:指古代器乐,指的是以乐器演奏为主的音乐表演形式。
- 绕梁之音:指美妙动听的音乐或歌声。
- 悦耳:形容声音动听,使人感到愉悦。
- 优美:形容声音、音乐或言语美好动听,给人以愉悦的感觉。
- 刺耳:指声音尖锐尖利,令人感到不适或痛苦。
- 难听:指声音不动听,使人感到不愉快或不喜欢。
邦壤八柱国边事补治倡议骋藻吃得下笞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崔莺莺点茶顶隔底须访亲问友官勇龟绶滚钩果锐海涯横人洪覆麾旆火羊浆酒霍肉见机而作见礼阶墄科斗书旷窅藟散理事会硫酸亚铁鹿野卖唱木球使者木章鸟尽弓藏泥牛入海孥戮欧逆贫不学俭评选穷井欺突饶裕剡楮省份失几石璞缩缩田夫野叟通训外隶五湖诬凿香公悉达陀斜日熙来攘往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