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埋藏于塵土之中。謂埋伏而不為人知。《晉書·摯虞傳》:“ 燕 石緹襲以華6*國兮, 和 璞遙棄於南 荊 。夏像韜塵于市北兮,瓶罍抗方於兩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韬塵漢語 快速查詢。
“韬塵”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釋,綜合相關文獻可歸納如下:
韬塵(拼音:tāo chén)字面意為“埋藏于塵土之中”,比喻事物或人才被隱藏、未被發現或未被重用。該詞最早見于《晉書·摯虞傳》:“夏像韬塵于市北兮,瓶罍抗方於兩楹。” 此處的“韬塵”描述夏代禮器被塵土掩埋,暗喻珍貴之物被埋沒于市井。
部分文獻(如)提到其引申為“避開紛争、保持淡泊”,但這種解釋更接近“韬光養晦”的語義,可能是現代對詞義的擴展或誤用。例如《左傳》中的“韬光養晦”強調收斂鋒芒,而“韬塵”的原始語境并無此類引申。
權威文獻(如、2、5)均以《晉書》為典源,強調“埋藏”本義;而的引申義缺乏古籍支持,需謹慎采納。
“韬塵”應以《晉書》中的原始釋義為基準,其他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韬塵(tāo ché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構成。韬(tāo)為首部分,由“音”和“骨”兩個部首組成。塵(chén)為尾部分,由“土”和“艹”兩個部首組成。
韬的筆畫數為17畫,塵的筆畫數為6畫。韬字的首部分為音部,讀音是tāo;塵字的首部分為土部,讀音是chén。韬音部部首表示字的發音,塵土部部首表示字的意義。
《韬塵》一詞的來源較為廣泛,既可指代一種行為或态度,也可指代一種文學作品的名稱。韬塵在古代意味着隱藏才智、不露鋒芒。而在《莊子·齊物論》中也用“韬光”指代隱居不露鋒芒之意。在文學作品方面,《韬塵》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的一篇詩文的名稱,語意上也是隱藏才情之意。
韬塵的繁體字為韜塵,兩者的意義和用法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的差異。韬塵的繁體字在一些地區的書寫中仍然保留使用。
在古代,韬塵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古時候的韬字由“幺”和“骨”兩個部分組成,而塵字的寫法由“廿”和“少”兩個部分組成。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改變,現代漢字的寫法經過規範化和簡化。
1. 他韬塵藏拙,表面低調卻實際上内心充實。
2. 這部《韬塵》一直被譽為古代文學的瑰寶。
1. 組詞:韬光養晦、塵土飛揚、塵緣、塵世等。
2. 近義詞:隱藏、遁世、隱匿、掩藏。
3. 反義詞:顯露、展現、公開、表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