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君主與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彼見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範仲淹 《陽禮教讓賦》:“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義;禮無違者,遂詣賓主之情。”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黃陶庵集外詩》:“當日君臣荒樂,文武酣嬉之狀,如遇目前。”
(2).中醫方劑中的主藥與輔藥。《素問·至真要大論》:“方制君臣何謂也? 岐伯 曰:‘主病之謂君,佐君之謂臣。’”《雲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藥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吳金 害了個寒症, 陳小四 假意殷勤,贖藥調理。那藥不按君臣,一服見效, 吳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調飲啜》:“可見性好之物,多食不為祟也,但亦有調劑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與食較,則食為君而肉為臣。”詳“ 君臣佐使 ”。
“君臣”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君臣”最初指君主與臣子之間的政治關系,源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君主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臣子則是輔佐和執行命令的從屬者。這種關系強調等級性、服從性,如《周易》所述“有君臣,然後有上下”。
“君臣”既是古代政治結構的核心概念,也在醫學、飲食等領域形成獨特隱喻。其内涵從等級服從演變為現代協作關系,體現了語言與文化的動态發展。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文獻,可參考《周易》《素問》等古籍及現代社會學研究。
君臣是古代中國社會中主要用于描述國家政治體制中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關系的詞語。它表達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身份上的不對等,以及在政治和權力上的從屬關系。
拆分部首和筆畫:
君(吅字旁+口)--部首吅,總筆畫數7
臣(臣字頭+卩)--部首臣,總筆畫數6
來源:
君臣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的《尚書》,并且在後來的曆史文獻和古代文學中廣泛出現。它是中華文明古代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核心概念之一。
繁體:
君臣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即「君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構造和寫法有所不同。君的古代寫法為「君」,臣的古代寫法為「臣」。
例句:
1. 君臣之間應該建立穩固的信任與合作關系。
2. 在傳統的封建社會中,君臣關系被視為至高無上的。
組詞:
君主、臣民、君王、臣下、君道、臣服。
近義詞:
主仆、主奴、統治者與被統治者。
反義詞:
民主、平等、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