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莎草的意思、莎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莎草的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 唐 李白 《憶舊遊寄谯郡元參軍》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緑。” 明 葉襄 《端午》詩:“水咽山光天亦老,昔日龍舟偃莎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莎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莎草科莎草屬,學名Cyperus rotundus。其名稱由形聲字"莎"(suō)與"草"組合而成,"莎"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釋為"鎬侯也,一曰莎䔺",特指此類草本植物。

該植物具有三棱形直立莖稈,葉片線形輪生,地下塊莖呈紡錘狀。花期6-10月,穗狀花序排列成傘形複聚傘花序。據《中華本草》記載,其幹燥根莖入藥稱"香附子",具有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的功效。

《中國植物志》指出,莎草多生于濕地、河岸及田間,全球溫帶至熱帶廣泛分布。其塊莖含揮發油、生物堿等活性成分,《本草綱目》載其"乃治婦人崩漏帶下、月經不調之要藥"。古籍《爾雅》稱其為"侯莎",《楚辭》王逸注則謂"莎草生如鹭毛"。

網絡擴展解釋

莎草(學名:Cyperus rotundus L.)是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點:

一、植物學特征

  1. 形态特征

    • 莖直立,呈三棱形,高10-60厘米,中空且表面光滑。
    • 葉細長似韭菜,深綠色,質地堅硬且有光澤,叢生于莖基部。
    • 夏季開赤褐色穗狀小花,地下有匍匐莖和褐色塊莖(即香附子)。
  2. 生長環境
    多生于潮濕地區、河邊沙地或沼澤地,廣泛分布于中國華南、華東、西南及全球溫帶至熱帶地區。


二、讀音與文化用途

  1. 讀音辨析

    • 作為植物名時讀作suō cǎo,而用于地名(如莎車)或人名時讀shā。
    • 古代文獻中,其葉可編織蓑衣和鬥笠,故“莎”字從草從沙,象征輕盈疏水的特性。
  2. 别名與象征
    俗稱“雷公頭”“續根草”,因塊莖形似荸荠也被稱為“豬荸荠”。成語中偶以“莎草”比喻無根基之物,但此用法較少見。


三、藥用與經濟價值

  1. 香附子功效
    塊莖香附子性平,可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用于治療胃痛、月經不調等症,常見于“香附疏肝湯”等藥方。

    • 《本草綱目》記載其根“有須,須下結子,大者如羊棗”,藥用曆史悠久。
  2. 農業影響
    雖為農田惡性雜草(争奪養分),但其塊莖兼具經濟價值,體現自然資源的雙重性。


莎草是兼具生态、藥用與文化意義的植物,讀音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塊莖香附子為傳統中藥材的重要來源。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中醫藥文獻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白飯卑躬屈節駁議不恥下問不明撐岸就船從意黨言豆腐花反側子風烏風議覆背浮棚戈壁灘割股更嬴關心民瘼呵道鶴糧衡定合年合手侟紳激辭己亥雜詩金法疚惡舅姑譏笑六畜龍升旅瑣漫卷釀醖泥墩墩牛轉草排糠障風趴稀騎鶴上揚州丘阜秋毫見捐撒诳少帝生疾十六角筮日識主數碼相機四塵四稱四倒食官逃劫天甲經缇鑰推兵蜿蜑霞錦相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