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潮濕地區或河邊沙地。莖直立,三棱形。葉細長,深綠色,質硬有光澤。夏季開穗狀小花,赤褐色。地下有細長的匍匐莖,并有褐色膨大塊莖。塊莖稱“香附子”,可供藥用。 唐 李白 《憶舊遊寄谯郡元參軍》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緑。” 明 葉襄 《端午》詩:“水咽山光天亦老,昔日龍舟偃莎草。”
莎草(學名:Cyperus rotundus L.)是莎草科莎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以下特點:
形态特征
生長環境
多生于潮濕地區、河邊沙地或沼澤地,廣泛分布于中國華南、華東、西南及全球溫帶至熱帶地區。
讀音辨析
别名與象征
俗稱“雷公頭”“續根草”,因塊莖形似荸荠也被稱為“豬荸荠”。成語中偶以“莎草”比喻無根基之物,但此用法較少見。
香附子功效
塊莖香附子性平,可疏肝理氣、調經止痛,用于治療胃痛、月經不調等症,常見于“香附疏肝湯”等藥方。
農業影響
雖為農田惡性雜草(争奪養分),但其塊莖兼具經濟價值,體現自然資源的雙重性。
莎草是兼具生态、藥用與文化意義的植物,讀音需根據語境區分,其塊莖香附子為傳統中藥材的重要來源。更多細節可參考漢典、中醫藥文獻等權威來源。
莎草(shā cǎo)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草字頭)和⺾(花草字旁)。它是一個形聲字,其意思是指一種草本植物,也稱為蘆葦。莎草所産生的纖維質地柔軟細膩,因此被廣泛應用于編織手工藝品和制作紙張等工藝中。
莎草這個詞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其引申義為“制繩裹物”。在回族的典籍中,莎草被賦予了一定的宗教和文化意義,被用來制作清真寺祈禱用的紙帕,所具有的榮譽感和信仰意義與漢族中的紙帛相似,并且在清真禮拜場合時,穆斯林使用莎草地毯祈禱。莎草的使用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蘊。
莎草的繁體字形為「蔱草」。
在古代,莎草的寫法為「柦」或「靶」。這些寫法更加簡繁,與現代漢字相比有着一定的區别。然而,隨着漢字的演變,現代更常用的寫法成為了「莎草」。
莎草的莖葉纖細柔軟,可以用來編織手工藝品。
莎草地毯、莎草編織、莎草紙、莎草帽、莎草藝術等。
蘆葦、葭草。
竹子、樹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