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接竈的意思、接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接竈的解釋

迎接竈神。我國民間舊俗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竈神歸天庭禀事,謂祭竈或祀竈;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竈神接回,謂接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竈。”《直隸志書·平谷縣》:“元旦五更初起,竈前先具香燭,謂之接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接竈是中國傳統民俗中的重要祭祀活動,指在特定時間迎接竈神(又稱“竈君”“竈王爺”)返回人間的儀式。這一習俗源于古代對竈神的崇拜,承載着民衆祈求家庭平安、衣食豐足的美好願望。

從詞義構成來看,“接”表示迎接、接待,“竈”指竈神或竈台,合稱即“迎接竈神歸位”。據《中國民間信仰風俗辭典》記載,接竈儀式通常與“送竈”相對應,民間多在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舉行送竈儀式,将竈神送往天庭述職,而後在除夕夜或正月初一進行接竈,請其重返人間監察家宅。清代《燕京歲時記》中亦有“除夕接竈,竈神于臘月二十三朝天,至是始回”的記載,佐證了該習俗的曆史淵源。

接竈的具體儀式包含三個核心環節:一是在竈台擺放糖瓜、糕點等供品,取“甜言蜜語”以讨竈神歡心之意;二是焚香禮拜,誦讀祝禱文;三是在竈神像旁張貼“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對聯,表達對家庭新歲的期許。民俗學者在《中華祭祀文化通志》中指出,這些行為體現了中國人“敬天法祖”的倫理觀念與“趨吉避兇”的心理訴求。

當代社會雖竈台形制改變,但接竈習俗仍在部分農村地區留存,并于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文化價值正如《非物質文化遺産概論》所述,是“研究古代家庭倫理、民間信仰活态傳承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接竈是漢族傳統節日習俗,主要指迎接竈神返回人間的儀式,其核心含義和習俗如下:

  1. 時間與背景 接竈通常在除夕進行,部分地區延至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這一習俗與農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送竈”對應,形成“送神-接神”的完整流程。

  2. 儀式内容

    • 更換竈神像:将舊神像取下,新神像安置于竈台神龛。
    • 供奉祭品:以酒、水果、糕點等豐盛食物祭祀,類似為竈神“接風洗塵”。
    • 焚香禮拜:表達對竈神的恭敬,祈求其護佑家庭平安。
  3. 文化寓意 民間認為竈神在除夕與其他神明一同降臨人間,并作為諸神向導影響家庭吉兇。接竈既是對竈神的尊崇,也寄托了新年祈福納祥的願望。

其他說明:部分資料提到“接竈”作為成語指“接替他人職責”(如),但此解釋與傳統習俗無直接關聯,可能屬于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綜合來源:、4、5、8)

别人正在浏覽...

擺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貝函别堡秉成蟲蠁賜圜東京鍛鉗方弓奮不顧身豐歲斧藻改構宮主購求咕咚詭绐顧眄胡弄局街道樹節上生枝靜樸靓莊進品矜情作态救世主藰莅淪殂眉語謬進謀逆南夷骈然貧衿虔恭瓊扉氣吞宇宙渠股曲巷人兒如法塞具墒土深玄時台失望娑婆[世界]所剩無幾騰趨土虺歪剌貨媦壻魏忠賢鎢絲燈顯意小試鋒芒孝童獬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