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接竈神。我國民間舊俗于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送竈神歸天庭禀事,謂祭竈或祀竈;于除夕或新春元日将竈神接回,謂接竈。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歲暮雜務》:“除夕為尊親師長辭歲歸而盥沐,祀祖祀神接竈。”《直隸志書·平谷縣》:“元旦五更初起,竈前先具香燭,謂之接竈。”
接竈是漢族傳統節日習俗,主要指迎接竈神返回人間的儀式,其核心含義和習俗如下:
時間與背景 接竈通常在除夕進行,部分地區延至正月初一或正月十五。這一習俗與農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送竈”對應,形成“送神-接神”的完整流程。
儀式内容
文化寓意 民間認為竈神在除夕與其他神明一同降臨人間,并作為諸神向導影響家庭吉兇。接竈既是對竈神的尊崇,也寄托了新年祈福納祥的願望。
其他說明:部分資料提到“接竈”作為成語指“接替他人職責”(如),但此解釋與傳統習俗無直接關聯,可能屬于引申或誤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綜合來源:、4、5、8)
接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接替别人的差事,接手完成未了的事情。
接竈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9。
接竈最早出現在《晉書·卷五十二·張華傳》中,記載了張華接替了司馬範的傳竈之職。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廣泛使用。
接竈的繁體字為「接竈」。
古時候接竈的寫法是「接竈」。
他肩負重任,接竈而來。
接任、接手、接替
接棒、接辦、接手
辭職、放棄、退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