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絕某種意念。 漢 王充 《論衡·刺孟》:“在 魯 則歸之於天,絶意無冀,在 齊 則歸之於王,庶幾有望。” 唐 韓愈 《雜詩》之三:“停車卧輪下,絶意於神仙。” 宋 蘇轼 《代張方平谏用兵書》:“故臣願陛下遠覽前世興亡之迹,深察天心向背之理,絶意兵革之事。” 清 梅曾亮 《陳拜鄉詩序》:“ 秋士 以名公子而絶意科舉。”
“絶意”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ué yì,其核心含義為斷絕某種意念或希望。以下為詳細解析:
若需更深入探讨“絶”的含義(如“絕”的構字原理、其他引申義),可參考《說文解字》及權威辭典。
絶意(jué yì)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完全不願意、拒絕的意思。它由“絶”和“意”兩個字組成。
“絶”的部首是“糸”(mì),它表示線的意思。它的音讀是jué。在《康熙字典》中,“絶”有十守,分别是“品糸絶部”,表示與線相關的意思。
“絶”的字形是由兩個“糸”字組成,上面的“糸”表示線,下面的“糸”表示周圍緊緊圍繞的意思,合起來表示”線受困”的意思,引申為拒絕、不接納的意思。
“意”的部首是“心”(xīn),它表示心的意思。它的音讀是yì。在《康熙字典》中,“意”有十九守,分别是“心意并部”,表示與心相關的意思。
古代的漢字采用繁體寫法,所以“絶意”的繁體字是“絕意”。繁體字中的“絕”字形狀更加複雜,結構更加繁複,但字義和讀音都與簡體字的“絶”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和用法有時會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候“絶”的寫法是“巛。” 這個寫法有一個具體的字義,是“水流曲曲盤旋之狀”,并沒有與“拒絕”的意思相關聯。不過,隨着語言的演化和文化的發展,漢字的形态和用法也在不斷變化。
以下是一些“絶意”的例句:
1.他絶意加入這個計劃。
2.她對他的邀請絶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