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卻後的意思、卻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卻後的解釋

亦作“卻後”。猶過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假谲》:“卻後數日,公報姑雲:‘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壻身名宦,盡不減 嶠 。’”《百喻經·婆羅門殺子喻》:“時諸世人卻後七日聞其兒死,鹹皆歎言:‘真是智者,所言不錯。’”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羯若鞠闍國》:“卻後七日,當還本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卻後”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有明确記載: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與例句

  1. 《世說新語·假谲》:
    “卻後數日,公報姑雲:‘已覓得婚處。’”
    此處的“卻後數日”意為“過了幾天後”。

  2. 《大唐西域記》:
    “卻後七日,當還本生。”
    指“七日之後”。


三、使用場景


四、辨析

建議在古籍閱讀中結合上下文理解其時間指向性,避免混淆現代衍生解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卻後

《卻後》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推遲,延緩。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卩”和“後”,拆分成三個筆畫。卩是印章的意思,後是後面的意思。根據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可以推測出它與印章有關,可能指的是拖延時間或推遲行動的意思。

《卻後》這個詞的來源比較難以考證,但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卻後”。“卻”表示推遲,而“後”表示後面,與簡體字的意思相同。繁體字是一種漢字書寫形式,通常用於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文字。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卻後》在古代的寫法為“卻”和“後”,其中,“卻”的部首是”卩”,它有八個筆畫,表示身份章、官章;“後”的部首是“⻖”,它有九個筆畫,表示人的形象或事物的後面部分。古代人們使用毛筆和墨汁進行書寫,筆畫的書寫順序與現在略有不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卻後》的例句:

1. 他覺得時間很緊,無法再卻後了。

2. 請您不要再卻後了,我們已經等了很久。

3. 老師要求我們不要卻後交作業,以免影響學習進度。

一些與《卻後》相關的組詞包括:卻步、卻行、卻旅。

與《卻後》意思相近的詞語有推遲、延遲、耽擱。

與《卻後》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提前、加快、快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