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和聖人的論述。 漢 班固 《典引序》:“臣 固 常伏刻誦聖論,昭明好惡,不遺微細,緣事斷誼,動有規矩。”《三國志·魏志·管辂傳》“願安百祿,以光休寵”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魏 管辰 《管辂别傳》:“自 旦 至今,聽采聖論,未有《易》之一分,《易》安可注也!”
“聖論”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聖論指帝王或聖賢的論述,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權威思想、治國理念或經典學說的尊稱。該詞由“聖”和“論”構成:
“聖論”與現代漢語的“聖旨”“聖賢”等詞共享“聖”的語素,但更側重思想層面的論述,而非具體指令。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典引序》《三國志》等古籍原文(、)。
《聖論》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第一個字為“聖”,意為神聖、神秘;第二個字為“論”,意為讨論、辯論。因此,整個詞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對神聖、神秘事物的讨論或辯論。
在這個詞語中,第一個字“聖”的部首是土,第二個字“論”的部首是言。其中,“聖”字由7個筆畫組成,而“論”字由8個筆畫組成。
在繁體字中,“聖”字的寫法為「聖」,而“論”字的寫法為「論」。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兩個字都有多種寫法,如“聖”可寫作“喝”、“”等,而“論”可寫作“論”、“論”等。
1. 我們現在正進行着一場關于宇宙起源的聖論。
2. 這部書對于社會問題的探讨可謂是一部具有深刻聖論的著作。
組詞:聖潔、聖人、聖殿、聖經。
近義詞:讨論、議論、辯論。
反義詞:信仰、教義、信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