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hibit]∶不準許;不許可
當局禁止在同一地區再建木屋
(2) [banish]∶限制行動
禁止出入宮廷
(1).以禁令制止;遇禁令則止息。《管子·明法》:“人主者,擅生殺,處威勢,操令行禁止之柄以禦羣臣。”《漢書·楊恽傳》:“郎官化之,莫不自厲,絶請謁貨賂之端,令行禁止,宮殿之内翕然有聲。” 唐 韓愈 《寄盧仝》詩:“憑依婚媾欺官吏,不信令行能禁止。” 郭沫若 《洪波曲》第九章三:“并禁止民衆團體開辦訓練班、講習會、團體間的聯合會議。”
(2).謂限制受彈劾官吏的行動自由。《漢書·韓延壽傳》:“ 延夀 劾奏,移殿門,禁止 望之 。” 南朝 宋 鮑照 《謝解禁止表》:“被宣令解臣禁止,天光鄭重,不可勝逢。”《宋書·百官志上》:“二臺奏劾,則符光祿加禁止,解禁止亦如之。禁止,身不得入殿省,光祿主殿門故也。”《資治通鑒·魏明帝太和四年》:“ 朱據 禁止,歷時乃解。” 胡三省 注:“禁止者,雖未下之獄,使人守之,禁其不得出入,止不得與親黨交通也。 鄭樵 《通志》曰:‘禁止,謂禁入殿省也,符所屬行之。’” 宋 司馬光 《涑水記聞》卷八:“上禦 延和殿 決禦史臺所奏 馮士元 獄,謂宰相曰:‘此獄事連大臣,近者臺司進奏禁止 鄭戩 、 龐籍 起居。’”
(3).禁锢;囚禁。《北齊書·慕容紹宗傳》:“﹝ 尒朱兆 ﹞便禁止 紹宗 ,數日方釋。”《北史·暴顯傳》:“ 天保 中,以贓貨解州,大理禁止。”《梁書·侯景傳》:“是月, 百濟 使至,見城邑丘墟,於 端門 外號泣…… 景 聞之大怒,送 小莊嚴寺 禁止,不聽出入。” 清 王鳴盛 《十七史商榷·北史合魏齊周隋書四·以禁锢為禁止》:“《獻文六王元韶傳》: 齊文宣 誅諸 元 ,餘十九家并禁止之。‘禁止’似當作‘禁錮’,而《北齊》紀傳亦皆作‘止’。觀《高隆之傳》及《北齊·酷吏傳》,則知凡禁囚皆雲禁止,此當時語。”
(4).制止;阻止。《墨子·節葬下》:“欲以禁止大國之攻小國也。”《史記·秦始皇本紀》:“諸侯更相誅伐, 周 天子弗能禁止。”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九:“父母慈憐,終不聽去, 寄 自潛行,不可禁止。” 唐 韓愈 《複仇狀》:“許復讐,則人将倚法專殺,無以禁止其端矣。” ********* 《靜夜》詩:“這四牆既隔不斷戰争的喧嚣,你有什麼方法禁止我的心跳?”
(5).禁忌,應該避免。 宋 司馬光 《與王樂道樂》:“飲食不惟禁止生冷,亦不可傷飽,亦不可傷飢。”
(6).謂禁令簡單。《史記·循吏列傳》:“三月為 楚 相,施教導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緩禁止,吏無姦邪,盜賊不起。”
(7).施禁則止。參見“ 禁止令行 ”。
“禁止”是一個漢語詞語,通常表示“不允許、不許可”的意思,具體可從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含義
指通過權威或規則明令阻止某種行為的發生,帶有強制性和約束力。例如:“公共場所禁止吸煙”“禁止車輛通行”。
詞性擴展
語法結構
常以“禁止+動詞/動賓短語”的形式出現,如“禁止拍照”“禁止攜帶危險品”。
應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更具體的語境分析,可提供例句或使用場景進一步探讨。
禁止是一個含義豐富的詞彙,常用來表示不允許、限制或阻止某件事情發生。
禁止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和“⺮”兩個部首,它的總筆畫數目為13。
禁止一詞在古代的書法中有繁體字形式,叫做“禁”字,由義為“示警”的“止”和象形的“人”組成。禁的字意為限止、警戒、禁止,原本具有“禁止淫聞”的意思,後來也引申為禁忌、禁令等含義。
在古代漢字中,禁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不同。它的古時候寫法是“卄”,它的一半部分是“止”。卄是一種古體字,表示寫作“禁”字的早期字形。
1. 學校内禁止吸煙。
2. 這個地區禁止放鞭炮,以确保安全。
禁令、禁區、禁忌、禁止書、禁藥、禁賭、禁酒等。
限制、禁忌、制止、禁令、阻止。
允許、允許、批準、許可、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