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person as unpopular as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比喻人人痛恨的人
過街老鼠,人人喊打
比喻人人痛恨的壞人壞事。 清 翟灏 《通俗編·獸畜》:“《慎子》:‘一兔過街,百人逐之。’按,流俗有過街老鼠語,似承此而訛。”《當代》1981年第6期:“‘文化大革命’一開頭,我首當其沖,被公開點名批判……成了‘過街老鼠’。”《人民日報》1984.7.18:“搶時間、争速度,這正是我們成功的經驗。要使那形形色色的‘推、拖、扯、踢’的************成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過街老鼠”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比喻人人痛恨、厭惡的壞人,常與“人人喊打”連用,強調被公衆共同譴責或抵制的對象。
傳說老鼠因前世作惡(如貪官)而淪為鼠類,需償還罪孽後才能轉世為人,暗喻“過街老鼠”象征道德敗壞者。
如需更完整的出處考證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歸有園塵談》《通俗編》及現代詞典釋義。
《過街老鼠》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壞人遭到衆人唾棄,如同老鼠過街一般,遭到萬衆矚目和鄙視。
《過街老鼠》這個成語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三個漢字:過、街和老鼠。拆分部首為辶、衤和鼠,總筆畫為7畫。
《過街老鼠》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昭公十三年》。這個成語的不同版本有許多,但主要意義都是指壞人遭到衆人矚目和鄙視。
《過街老鼠》的繁體字為「過街老鼠」。
《過街老鼠》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基本與現在的寫法相同。
1. 在那個小鎮上,奸詐的商人就像過街老鼠一樣,無人願意跟他交往。
2. 這個腐敗官員一旦被曝光,必定會成為過街老鼠,遭到全民的唾棄。
過河拆橋、過眼雲煙、街頭巷尾、老鼠過街。
衆矢之的、不得人心、衆叛親離。
受人尊敬、萬衆矚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