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阻撓遏制。 明 李東陽 《明故鎮國将軍都指揮同知王公墓志銘》:“予聞邊将與大将異才而所處亦異,宜公所負抱無媿所謂邊将者。用不竟施,而橫見沮厄,豈不惜哉!”
“沮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阻撓遏制,多用于描述對某種行為或勢力的幹擾與限制。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多個詞典(),“沮厄”指通過阻礙或壓制手段使事物發展受限,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本中。例如明代李東陽在《明故鎮國将軍都指揮同知王公墓志銘》中寫道:“用不竟施,而橫見沮厄,豈不惜哉!”此句意為才能未能完全施展卻遭遇阻撓,表達惋惜之情。
發音與結構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讨論曆史事件、人物際遇時,暗含因外部幹預導緻目标未達成的遺憾感。例如可用于描述政策推行受阻、個人抱負受挫等情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沮厄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在心境上失落、困惑、煩悶的狀态。當一個人面臨挫折、困難或失敗時,常常會感到沮喪和壓抑,就可以用沮厄來形容這種心情。
沮厄這個詞的部首是水(氵)部,由于水旁邊有兩個活動的字形,即“蔔”和“寸”,所以整個詞的總筆畫數是14畫。
沮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郿儀傳》中,形容一個人在逆境中的心情沮喪和困擾。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普遍描述困境下人們心情的詞彙。
沮厄的繁體字為「沮厄」,沒有特别的變化或修飾。
在古代書寫系統中,沮厄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像王羲之的《蘭亭序》中,将沮寫為「了」,厄寫為「厈」。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種寫法逐漸不再使用,如今我們一般使用現代标準寫法。
1. 他在職場上屢屢受挫,心情沮厄了很長一段時間。
2. 考試沒考好,他覺得很沮厄。
沮然、沮喪、困厄、困苦、煩惱
沮喪、失落、困擾、郁悶、煩悶
振奮、喜悅、舒暢、暢快、愉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