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狼虎那樣吞食咬嚼。比喻極為貪婪殘忍。 明 無名氏 《鳴鳳記·二相争朝》:“你( 嚴嵩 )闢私門,賄賂行,半朝臣,皆從順。你狼吞虎噬傷殘了萬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無成。”《花月痕》第五十回:“自此以往,司牧之官,必能掃除一切苛政……去害馬以安馴良,泯雀角鼠牙之釁,絶狼吞虎噬之端,不驚不擾,民得寬然,各盡地力。”
“狼吞虎噬”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áng tūn hǔ sh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字面指像狼和虎一樣兇猛吞食,比喻貪婪殘暴、毫無節制的行為。既可形容人吃東西時的粗魯急迫,也可引申為對權力、利益等的瘋狂攫取,帶有強烈貶義色彩。
最早見于明代戲曲《鳴鳳記·二相争朝》,原文為:
“你辟私門,賄賂行,半朝臣,皆從順。你狼吞虎噬傷殘了萬民百姓,害得那有功臣百事無成。”
此處通過“狼吞虎噬”批判官員貪婪暴虐、禍害百姓的行為。
通過以上分析,該成語生動刻畫了貪婪與暴力的意象,常用于文學或批判性表達中。
狼吞虎噬是一個形象生動的詞,用來形容一個人或動物吃東西時吃得非常猛烈、貪婪和兇狠的場景。這個詞從字面上來看,狼代表狼,吞代表狼的吞食,虎代表虎,噬代表虎的撕咬。帶有一種極具暴力與猛烈的形象。
狼吞虎噬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狼 | 犬 | 5畫 |
吞 | 口 | 7畫 |
虎 | 虍 | 7畫 |
噬 | 口 | 30畫 |
狼吞虎噬的部首分别是犬、口和虍。它們的筆畫分别是5畫、7畫和7畫,噬這個字的筆畫最多,有30畫。
狼吞虎噬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成公二年》這本古書中。繁體字的寫法為「狼吞虎噬」,字形上沒有變化。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多種多樣,狼吞虎噬在古書中的寫法有時會有所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狼寫作「狋」,虎寫作「虍」,噬寫作「昰」。這些寫法與現代漢字有些不同,但意義和發音相同。
1. 他的暴食行為讓人感到他狼吞虎噬。
2. 那隻狼在山林中狼吞虎噬。
3. 比賽結束後,球迷們狼吞虎噬地沖進球場。
組詞:狼狽(狀态悲慘不順利)、吞食(狼吞虎噬的另一種說法)。
近義詞:狼藉(混亂、破敗)。
反義詞:君子食不言宴(君子食不言宴形容有禮貌、慢慢享受用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