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勸耗的意思、勸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勸耗的解釋

勸借的一種。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條編始末》:“國初雜徭亦稀,厥後大吏創勸借之説,民田畝科二升,名曰勸米,後以供應稍繁,加徵二升,名曰勸耗,延及 正德 則陞科至七八升矣。”參見“ 勸借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勸耗”并非現代漢語規範詞彙,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工具書中均未收錄。該組合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1. 單字釋義溯源

    • 勸(quàn):《說文解字》釋為“勉也”,本義指鼓勵、說服,如《左傳·成公十四年》“懲惡而勸善”。
    • 耗(hào):《廣雅》釋為“減也”,原指谷物歉收,後引申為消耗、損失,如《韓非子·存韓》“士卒之耗”。
  2. 可能誤寫推測 該詞或是“損耗”(物質或精力消耗)、“勸誡”(勸導告誡)等常見詞的筆誤,例如《漢書·貨殖傳》載“物力損耗”即用規範表述。

建議在正式文本中使用《通用規範漢字表》及《現代漢語常用詞表》收錄的規範詞彙,具體語境可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進行确認。

網絡擴展解釋

“勸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 基本定義
    “勸耗”指勸借的一種形式,屬于古代稅收或徭役相關的術語。最初用于描述明代通過“勸借”名義征收的附加稅項,如糧食等物資。

  2. 曆史背景與演變

    • 據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條編始末》記載,明初雜稅較輕,後因需求增加,官員提出“勸借”政策。
    • 最初每畝田征收二升糧食,稱為“勸米”;後因供應壓力,額外加征二升,得名“勸耗”。至正德年間,稅額已增至七八升。
  3. 文化關聯
    該詞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倡的“節約”“勤儉”理念相關,儒家思想認為節約是道德修養的體現,但“勸耗”作為稅收手段,實際加重了民衆負擔,與理想中的“勸誡節約”存在矛盾。

  4. 其他說明

    • 拼音為quàn hào(網頁标注存在差異,部分寫作“quànhào”)。
    • 現代已非常用詞彙,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勸借”的具體形式或明代賦稅制度,可參考《客座贅語》原文或相關曆史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巴都兒兵在其頸不求聞達彩選樗博德配天地短绠斷誼鍛沼咡絲防猜浮菱付之一笑幹嘛高舉深藏鴿竿工錢廣莫門故将河渭鴻儒碩學江東三羅鑒賞交存傑骜極服景符謹審錦心繡腹久策考功磕撲恐迫窺尋連相滿登登米斛鬝頭遷怨敲火樵樹綦巾氣悶傾背勤慤杞人之憂搉茶趨役雙人舞爽心司爨損污天德通稱通論王公大人尪羸逶蛇物恺崤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