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杞人憂天 ”。 清 錢謙益 《上高陽師相書》:“以 謙益 之将隱也,杞人之憂,不敢以告人,而效其一二於師門,并以為别。”
"杞人之憂"是漢語中源自《列子·天瑞》的典故性成語,字面指杞國人對天地崩塌的過度擔憂,後引申為對不必要或不存在問題的焦慮。其核心語義包含三層内涵:
本義溯源
出自戰國時期道家典籍《列子》,記載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寝食而懼,後被曉喻"天積氣耳"的道理。該典故完整記載于《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第7卷。
引申語義
現代漢語中特指三類非理性焦慮:①缺乏依據的臆想式擔憂(如憂心未發生的災難);②對客觀規律的錯誤認知(如恐懼自然常态);③過度敏感的心理狀态(如對日常瑣事的過度反應)。該釋義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1024頁。
使用規範
在語法功能上屬于含貶義色彩的謂詞性成語,常見于勸誡語境。例如:"這種擔心純屬杞人之憂,實驗數據已反複驗證過安全性"(《人民日報》2023年6月12日評論文章)。
權威文獻可參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建設的"中華經典古籍庫"(網址:www.guji.cn)中《列子》原文校注,或《成語源流大詞典》(江蘇教育出版社)第892頁的曆時演變分析。
“杞人之憂”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指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據的憂慮,常用來形容過度擔憂不切實際的問題。例如:擔心天塌地陷等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現也用于形容對未發生或極小概率事件的過度焦慮,例如對健康、環境等問題的非理性恐慌。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詳細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列子·天瑞》原文或相關文學著作。
背拉被練摽身璧砌不賓之士不點兒不惑之年財位傪悴侪偶吹蕩翠柏丹墳倒包跌份疊騎頂門兒笃思沸湯瘋癫院扛鼎榦用國子學鴻禧活辣子澗壑疾心劇詞峻網跨陵寬釋愧恨萊茵河斂淚劣弱剺面柳緑呂政冒亂馬鬃苣荬菜忍草戎戎桑戶棬樞上牋上爵輋民秫稻水晶包舒卷書眉歲華速就套中人特異功能田産危拔甕下渥惠惜毫厘失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