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通達的議論。《後漢書·馮衍傳下》:“講聖哲之通論兮,心愊憶而紛紜。” 宋 蘇轼 《謝翰林學士表》之一:“學雖篤志,皆場屋之空文;言不適時,豈朝廷之通論。” 清 歸莊 《昆山石歌》:“貴玉賤石非通論,三獻三刖千古恨!”
(2).貫通諸說的言論。多用于書名。《後漢書·沛獻王輔傳》:“ 輔 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説《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晉書·束晳傳》:“ 晳 才學博通……其《五經通論》、《發蒙記》、《補亡詩》、文集數十篇,行于世雲。”
“通論”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通達的議論
指具有廣泛適用性或深刻見解的論述。例如宋代蘇轼在《謝翰林學士表》中提到“言不適時,豈朝廷之通論”,強調觀點需符合普遍認知。
某一學科的全面論述
多用于書名,表示對某一領域的系統性總結。如《史學通論》《五經通論》等,這類著作通常涵蓋學科核心理論與方法論。
“通論”既可指邏輯嚴密、視野開闊的論述,也可作為書名體現學術系統性。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但核心始終圍繞“貫通”與“全面”展開。
《通論》指的是一種全面、綜合的辯論或論述,通常包含有關各種細節和方面的信息和見解。該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辶」和「言」。其中「辶」表示步行的意思,「言」表示言語。在漢字中的筆畫是8畫。
《通論》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具有悠久的曆史。在繁體字中,「通論」是其書寫形式。繁體字通常使用于中國台灣、香港等地區。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通論」一詞的形式略有不同。原先的寫法是「通論」,其中「論」的字形比現代漢字中的「論」更加複雜,多了一橫和一點,總計16畫。
以下是一些使用「通論」的例句:
與「通論」相關的一些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