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論的意思、通論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論的解釋

(1).通達的議論。《後漢書·馮衍傳下》:“講聖哲之通論兮,心愊憶而紛紜。” 宋 蘇轼 《謝翰林學士表》之一:“學雖篤志,皆場屋之空文;言不適時,豈朝廷之通論。” 清 歸莊 《昆山石歌》:“貴玉賤石非通論,三獻三刖千古恨!”

(2).貫通諸說的言論。多用于書名。《後漢書·沛獻王輔傳》:“ 輔 矜嚴有法度,好經書,善説《京氏易》《孝經》《論語》傳及圖讖,作《五經論》,時號之曰《沛王通論》。”《晉書·束晳傳》:“ 晳 才學博通……其《五經通論》《發蒙記》《補亡詩》、文集數十篇,行于世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論"是漢語詞彙中具有複合語義結構的學術性術語。從漢語詞典學角度分析,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層面:

一、作為綜合性論述體系 指對某一學科領域或學術主題進行全面系統的闡述。《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通達的議論或貫通諸說的言論",強調其突破局部認知的整合性特征。如東漢荀悅在《申鑒·時事》中提出的"通論"概念,即指整合各家學說的系統論述。

二、作為基礎性理論範式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解釋為"通貫性的論述,多用于書名",如《文學通論》《法學通論》等著作名稱,體現其作為學科基礎理論框架的功能。這種用法可追溯至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通論"篇,指代文學批評的普適性标準。

詞源考證顯示,"通"字取《說文解字》"達也"之本義,與"論"的"議也"相結合,構成"通貫論述"的複合語義。《古代漢語詞典》引《後漢書·杜林傳》"此乃衆賢所剖析,臣父子特認知"李賢注,證實該詞在東漢時期已形成成熟的學術概念。

現代學術語境下,該詞常與"專論"形成概念對舉。北京大學中文系《語言學通論》教材指出,通論側重學科基礎原理的體系化建構,與針對具體問題的專論形成互補關系。

主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20.
  3. 中華書局編輯部.《古代漢語詞典》[M].中華書局,2016.
  4. 王力.《漢語史稿》[M].中華書局,2004.

網絡擴展解釋

“通論”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通達的議論
    指具有廣泛適用性或深刻見解的論述。例如宋代蘇轼在《謝翰林學士表》中提到“言不適時,豈朝廷之通論”,強調觀點需符合普遍認知。

  2. 某一學科的全面論述
    多用于書名,表示對某一領域的系統性總結。如《史學通論》《五經通論》等,這類著作通常涵蓋學科核心理論與方法論。

二、曆史與用法

小結

“通論”既可指邏輯嚴密、視野開闊的論述,也可作為書名體現學術系統性。其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但核心始終圍繞“貫通”與“全面”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暧昧案節報賬笨腳獸科避衰诐憸叱喝崇薙酬拜楚娘次後刺透雌弦厝舍登蓬瀛餓夫腹背之毛撫景傷情赫戲盒子會鴻爐洪水皇想監河侯幾闼九節蒲看卓連山鍊冶六疾館岷江慕尼黑政策塸堣平公立擒綁窮相麴居士弱不禁風省見十世宥能霜髫淑德死忌素分隨仇宿師貪圖讨繹桃菹甜品鐵色童羊剸刦荼緩炜爍蝸涎烏娘汙損汙膺邪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