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敲擊火石以取火。 唐 韓愈 《石鼓歌》:“牧童敲火牛礪角,誰復著手為摩挲。” 元 倪瓒 《絕句》:“敲火煮茶歌《白苧》,怒濤翻雪小停橈。”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志二》:“門扉隱隱有白6*粉大書字,敲火視之,則‘此寺多鬼,行人勿住’二語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敲火漢語 快速查詢。
“敲火”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通過敲擊火石(如燧石)産生火花以取火的行為。這是古代常見的取火方式,常見于詩詞或古籍描述中。例如:
引申為通過特定手段或方法推動事情發展,強調主動創造條件以實現目标。例如成語用法中,可形容“用策略激發行動力”。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古籍用例,可參考《石鼓歌》《閱微草堂筆記》等原文。
敲火是漢語詞彙,指的是用火爐或者火箱取暖。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敲為手部旁,右邊的火為意符旁。主要構成敲火的字的筆畫有11畫。
敲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人為了取暖,在冷冬躲避寒冷時,會在火爐旁邊敲打作為取暖的方式。所以,敲火一詞就從此傳承下來,用于形容此種取暖的方式。
敲火的繁體字為「敲火」,字形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敲火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隻是有些細節上有所不同。
1. 冬天的時候,我們都喜歡在火爐旁敲火取暖。
2. 爺爺告訴我小時候他們用火箱敲火取暖的情景。
1. 敲石火:使用火石敲擊發出火花。
2. 敲門:用手或工具敲打門。
3. 敲擊:用手指或工具發出敲擊的聲音。
1. 取暖:為了防止寒冷而使用火爐或其他設備。
2. 烤火:用火爐或篝火來加熱或取暖。
不敲火:指不使用火爐或其他方式加熱或取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