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趨役的意思、趨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趨役的解釋

(1).驅役,役使。《戰國策·齊策五》:“由此觀之,約於同形則利長;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2).指服役。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少吏論》:“ 漢 法,民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始免歸田裡。不趨役,即不從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趨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驅役、役使
    指驅使或強迫他人勞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戰國策·齊策五》中提到“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意為通過策略使諸侯被驅使。

  2. 服役
    指古代百姓為官府承擔勞役或兵役的義務。例如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記載“不趨役,即不從軍”,說明“趨役”與服役、從軍相關。


二、引申含義(成語用法)

作為成語時,“趨役”帶有貶義,指為追求功名權勢而主動依附權貴,甘願喪失尊嚴。其核心是“趨炎附勢”,例如:“他趨役于權貴,最終失去自由”。


三、字義解析


四、相關文獻

  1. 《戰國策》:最早記載“趨役”的驅役含義。
  2. 《癸巳類稿》:描述漢代服役制度,說明“趨役”與兵役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查字典網()。

網絡擴展解釋二

趨役

趨役(qū y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趨和役。

趨:由⻍(步部)和走(走向)組成,表示快速行走的意思。

役:由⼒(力量部)和彳(行人)組成,表示服役、服侍的意思。

趨役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中,主要指人們主動或被迫地服從他人的命令、服役或從事某種工作。

趨役的繁體寫法為趨役。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所不同。趨役的古代漢字寫法為“趨弋”。

以下是關于趨役的一些例句:

  1. 他畢生緻力于趨役宗廟。
  2. 農民在田間趨役,耕作繁忙。
  3. 在社會中,有些人因為各種原因被迫趨役。

一些與趨役相關的組詞包括趨勢、役使、服役等。

與趨役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奉命、侍奉、報效等。

與趨役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脫離、抵抗、反抗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