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趨役的意思、趨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趨役的解釋

(1).驅役,役使。《戰國策·齊策五》:“由此觀之,約於同形則利長;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

(2).指服役。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少吏論》:“ 漢 法,民二十三歲至五十六歲,始免歸田裡。不趨役,即不從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趨役”是古代漢語中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單字訓诂角度解析。《說文解字》釋“趨”為“疾行也”,本指快步行走的動作,後引申為奔赴、歸附之意,如《論語·微子》中“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即用此義。而“役”在《玉篇》中訓作“使役也”,原指驅使勞作,後擴展為兵役、差事等強制義務,如《詩經·王風·君子于役》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二字合用時,“趨役”多指因公務或勞役而奔走服役的狀态。唐代李善注《文選》時曾用“趨役無暇”描述官吏忙于公務的情景。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強調“趨”與“促”的古字通假關系,認為“趨役”暗含時間緊迫的意味,與《周禮》所載“趨其稼事”的農官督導職責存在語義關聯。

該詞在現代《漢語大詞典》中雖未單獨立目,但通過《王力古漢語字典》可查證其構詞符合古代動賓式複合詞特征。需要注意的是,該詞在曆代文獻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唐宋時期的官方文書與文人筆記,且多與“簿書”“王事”等公務類詞彙形成互文關系。

網絡擴展解釋

“趨役”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驅役、役使
    指驅使或強迫他人勞動,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戰國策·齊策五》中提到“後起則諸侯可趨役也”,意為通過策略使諸侯被驅使。

  2. 服役
    指古代百姓為官府承擔勞役或兵役的義務。例如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記載“不趨役,即不從軍”,說明“趨役”與服役、從軍相關。


二、引申含義(成語用法)

作為成語時,“趨役”帶有貶義,指為追求功名權勢而主動依附權貴,甘願喪失尊嚴。其核心是“趨炎附勢”,例如:“他趨役于權貴,最終失去自由”。


三、字義解析


四、相關文獻

  1. 《戰國策》:最早記載“趨役”的驅役含義。
  2. 《癸巳類稿》:描述漢代服役制度,說明“趨役”與兵役的關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查字典網()。

别人正在浏覽...

白崖白玉盤半晌暴徵抃賀賓籍勃谿不成文法柴營德國--一個冬天的童話洞天福地獨一飛沙走礫豐羨分庭賦筆公餘鼓刀屠者龜足行輩漢關賀蘭懷鼠皇法華屋山邱回緬溷殽江洋大盜焦死京哈鐵路金鹽九裡松計望蹶張士舉綱匮少涼能連營甿訟鬧羊花凝命俜停凄遑熱風忍垢偷生桑鵝上女式凴守邦衰摧衰季厮炒瞳孔穨年無腸公子汙壞鄉任想象力詳奏閑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