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君重臣。後泛指高官貴人。《墨子·尚賢上》:“今者王公大人為政於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唐 李白 《與韓荊州書》:“王公大人,許其義氣。” 清 龔自珍 《明良論一》:“富貴者,天所以待王公大人君子。”
“王公大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原指國君和重臣,後泛指地位顯赫的高官貴族。該詞帶有書面語色彩,多用于形容古代社會中的權貴階層。
出處與例證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該詞在古籍中頻繁出現,如唐代李白《與韓荊州書》和清代龔自珍《明良論》均用其指代顯貴階層。需注意,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較少口語化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墨子》《史記》等文獻。
《王公大人》是對舊時封建社會權貴的尊稱,一般用來形容有高位的人或有權勢的人。
《王公大人》的拆分部首是“王”和“大”,其中“王”的部首是“玉”,筆畫數為4,而“大”的部首是“大”,筆畫數為3。
《王公大人》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稱謂,用于尊稱權貴或有高位的人。
《王公大人》這個詞的繁體形式為「王公大人」。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王公大人》在古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些許變化,但基本上仍保留了“王”、“公”和“大”的字形。
1. 這位廳官可以算是當地的王公大人了。
2. 别看他平時低調,其實他是某個行業的王公大人。
王公、大人、王者、貴族
達官、要人、高人、貴人
庶民、平民、草民、百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