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父之功業。《楚辭·天問》:“纂就前緒,遂成考功。” 朱熹 集注:“此問 禹 能纂代 鮌 之遺業,而成父功。”
(2).按一定标準考核官吏的政績。《漢書·谷永傳》:“治天下者尊賢考功則治,簡賢違功則亂。” 章炳麟 《訄書·學變》:“法家之教,任賢考功。”
(3).泛指考核工作成效。 漢 王符 《潛夫論·考績》:“是故大人不考功,則子孫惰而家破窮。”
(4).官名。 三國 魏 尚書有考功定課二曹, 隋 置考功郎,屬吏部,掌官吏考課之事,曆代因之, 清 末廢。 唐 韓愈 《獨孤府君墓志銘》:“ 權公 既相,君以嫌自列,改尚書考功員外郎,復史館職。”《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又説到 宗子相 , 杜慎卿 道:‘ 宗考功 便是先君的同年。’”
"考功"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均源自古代職官制度與文化:
指對官員的工作成效、功過進行評定與核查。
出處:
《漢語大詞典》第三冊(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第1287頁明确記載:"考功,考核功績。"
《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釋義為:"考察官吏的政績。"
此義項可追溯至《周禮·天官·大宰》"歲終,則令百官府各正其治,受其會"的考核制度雛形,漢代設"考功侍郎"專司其職。
特指掌管官吏考核事務的官職,如隋唐至明清時期的"考功司"或"考功郎中"。
出處:
《中國古代職官大辭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載:"考功郎中,官名。隋文帝始置,為吏部考功司長官,掌文武官員考課。"
《文獻通考·職官考》(中華書局,1986年影印本)詳細記載了唐宋時期考功司的職能演變,負責"内外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卷五十二)。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常用詞彙,但作為曆史專名仍見于研究文獻。其構詞法屬動賓結構("考"為核查,"功"指功績),體現了中國古代吏治中對績效管理的制度化設計。
“考功”是一個多義漢語詞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記載綜合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父輩功業
源自《楚辭·天問》“纂就前緒,遂成考功”,朱熹注“考功”為繼承先人遺業、完成父輩功績。此義多用于古代文獻,強調家族或先人的成就傳承。
官吏政績考核
指按标準評估官員政績,如《漢書·谷永傳》提到“尊賢考功則治”,章炳麟《訄書》也提及法家“任賢考功”的理念。此為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泛指工作成效評估
漢代王符《潛夫論·考績》中“大人不考功,則子孫惰”即強調廣義的績效管理,適用于各類事務的成果檢驗。
作為官名,“考功”始于三國魏的“考功定課二曹”,隋代設考功郎,隸屬吏部,專司官員考核,清末廢除。其職能直接影響古代官僚體系的運作。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史學典籍及詞典釋義,完整文獻可參考《漢書》《楚辭》等原著。
禀賦采訪使稱事乘虛疊出齒條崇極此屬村庵大蔡大腹賈打富濟貧大具丹竅東闖西踱東流水遁世遺榮多壘風切奮逸號鐘合契合堂化性起僞階榮激奬謹持儆動涓滴微利刻手魁剛喇叭花靈辄六寶馬步箭罵诃駡題搶險隊千一慮栖蕩虬戶筱骖少陵沈籁事類施手識鎖嗜爪霜散順門司賬剔透銅硯頭腦發脹圖說彎路蔚藍僞娘物力維艱香山寺仙奏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