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綦巾的意思、綦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綦巾的解釋

青白色的女服。古代未嫁女子所服。《詩·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毛 傳:“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孔穎達 疏:“蒼即青也,艾謂青而微白,為艾草之色也。” 清 錢謙益 《嫁女詞》之四:“縞衣與綦巾,理我嫁時衣。” 清 黃遵憲 《送女弟》詩之二:“盛妝始脂粉,常飾惟綦巾。”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綦巾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女性服飾,特指青黑色或蒼艾色的蔽膝或圍裙。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闡述:


一、字義與基本定義

綦巾由“綦”與“巾”二字構成:


二、文獻出處與經典用例

最早記載見于《詩經》:

《鄭風·出其東門》:“縞衣綦巾,聊樂我員。”

鄭玄箋:“綦巾,蒼艾色女服也。”

此處以“綦巾”代指衣着樸素的女子,與“縞衣”(白衣)并提,體現其素雅特征。


三、顔色考辨與形制争議

  1. 顔色:
    • 主流觀點承襲鄭玄注,釋為蒼艾色(青黑雜糅)。
    • 《漢語大字典》補充:“綦”可指“青白紋相間之帛”,故部分學者認為其或含青白交織紋理。
  2. 形制:
    • 多數學者據《儀禮》推測為蔽膝(類似圍裙),系于腰間以蔽擋塵污。
    • 清代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考為“未嫁女所服”,體現禮制身份。

四、文化象征意義

在《詩經》語境中,綦巾被賦予雙重意涵:

  1. 質樸之美:

    與華服對比,象征女子淡雅端莊的德行,如朱熹《詩集傳》注:“綦巾,賤服。”

  2. 禮制符號:

    漢代以降注疏多強調其符合“婦德尚儉”的禮教規範,如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引禮制佐證其象征意義。


五、曆史演變與後世影響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
  3. 《毛詩正義》(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
  4. 《漢語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5. 《詩經名物新解》(揚之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6.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沈從文,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綦巾”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一、基本解釋

綦巾(拼音:qí jīn)指青白色或青黑色的服飾,特指古代未出嫁女子的衣着或佩巾。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鄭風·出其東門》:“缟衣綦巾,聊樂我員”(),描述男子眼中淡雅裝扮的未婚女子。


二、詞源與考據

  1. 顔色争議
    不同文獻對“綦”色的描述略有差異:

    • 《毛傳》釋為“蒼艾色”(青中帶微白,如艾草色);
    • 部分注疏稱“青黑色”;
    • 現代多統一為“青白色”。
  2. 服飾功能
    作為未婚女子的标志性服飾,“綦巾”可能指頭巾或蔽膝類衣物,象征身份純潔樸素()。


三、延伸用法

少數文獻(如)提到“綦巾”被引申為品行高尚的象征,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典籍,可能是後世對士人風骨的附會。


四、注意

建議結合《詩經》原文及漢代注疏理解其本義,避免混淆引申義。

别人正在浏覽...

傍統别鶴離鸾擯放屏棄不售讒賊蠢厚竄黜道觀定省凊溫底甯東王父放殺梵夾豐媚根深蔕固工作台挂毯鴻羲荒無人煙環境保護牋天驕憨交通島金小相祭詩寬心丸了脫龍文鹿皮冒冒暮雨呶呶内令皮花批紙尾剖竹前五代切狀起令隨令寝兵侵虞襦袴歌辱照三梆散差馬商棍身基神驚石舐犢情深耍猴田胡鐵字投心外論瓦藍王劉文名小戾歇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