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權奪的意思、權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權奪的解釋

古代官員居父母喪,喪服未滿,朝廷強令出仕,稱為“權奪”。《晉書·禮志中》:“ 太康 七年,大鴻臚 鄭默 母喪,既葬,當依舊攝職,因陳不起,於是始制大臣得終喪三年。然 元康 中, 陳準 、 傅玄 之徒,猶以權奪,不得終禮,自茲已往,以為成比也。”《北齊書·文襄帝紀》:“詔曰:‘既朝野攸憑,安危所繫,不得令遂本懷,須有權奪,可復前大将軍,餘如故。’” 南朝 梁 江淹 《柳仆射為南袞州诏》:“﹝ 柳世隆 ﹞必能宣弘恩政,威懷萬裡。雖哀疾毀頓,而禮有權奪。”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權奪”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進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古代禮制中的含義

指古代官員在父母喪期未滿時,被朝廷強制要求複職的特殊情況。這一用法在曆史文獻中常見:

  1. 核心定義:官員需守喪三年(實際為27個月),但朝廷因公務需要可強行終止其喪假,稱為“權奪”。
  2. 文獻例證:
    • 《晉書》記載,西晉太康七年鄭默因喪母欲辭官,最終朝廷允許重臣守喪三年,但元康年間仍有官員被“權奪”複職。
    • 《北齊書》提到文襄帝曾被下诏“權奪”,恢複大将軍職位。

二、現代引申含義

部分詞典提到其可指“通過競争奪取權力”,但此用法較少見:

  1. 示例場景:描述政治、商業領域的權力鬥争,如造句中“家人争權奪利”“政權奪回”。
  2. 注意:這一解釋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現代語義擴展,使用時應結合語境判斷。

權威來源對比

解釋類型 支持網頁 典型出處
古代禮制術語 、3、4、5、6 《晉書》《北齊書》
現代權力争奪 、4 無明确古籍依據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若涉及現代語境需注明語義演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權奪

“權奪”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主要意思是争奪權力、奪取權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權奪”這個詞的第一個字“權”拆分的部首是“木”,使用了7個筆畫;第二個字“奪”拆分的部首是“夕”,使用了4個筆畫。

來源

“權奪”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中。在古代,社會權力的分配往往是通過争奪和奪取來實現的。因此,“權奪”這個詞正是由這種曆史背景而來。

繁體

繁體字中的“權奪”為「權奪」。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權奪”為例,古代的寫法可能是「權奪」。

例句

1. 他們為了權奪而展開了一場殘酷的争鬥。

2. 兩個勢力之間的權奪始終存在着激烈的鬥争。

組詞

權力、奪取、奪勝、權位等。

近義詞

争權、争奪、奪權等。

反義詞

讓渡、放棄、讓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