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虱的别名。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昆蟲·虱》:“ 宋 道君 北狩至 五國城 ,衣上見蝨,呼為琵琶蟲,以其形類琵琶也。”
琵琶蟲是漢語中對部分昆蟲的民間俗稱,其定義在不同方言區存在差異。根據《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1999年)記載,該詞主要指代兩類生物:
蟑螂别稱
在江浙滬地區特指蜚蠊目昆蟲,因蟲體扁平似琵琶面闆得名。該說法見于《吳地方言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關于家居害蟲的記載,描述其"背甲油亮,觸須細長,善匿縫中"的形态特征。
拟步甲科昆蟲
華北部分地區将琵琶蟲作為拟步甲科甲蟲的統稱,尤指蒙古沙潛等農業害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編纂的《中國昆蟲圖鑒》(科學出版社,2010年)顯示,這類昆蟲具有"橢圓形鞘翅,前胸背闆隆起"的典型特征,幼蟲階段會危害農作物根系。
該詞彙在《現代漢語方言詞庫》(語文出版社,2015年)中被标注為"區域性非學術用語",其詞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江南彈詞唱本,常以"琵琶"比喻物體外形輪廓。值得注意的是,在中醫藥典籍《本草拾遺》中雖有"琵琶蟲入藥"的記載,但現代研究證實其所指實為鼠婦科的平甲蟲。
“琵琶蟲”是一個中文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
指虱子的别名,屬于節肢動物門昆蟲綱,常寄生于人畜體表吸血,可傳播疾病。其名稱來源于外形類似琵琶的輪廓(背部寬、尾部窄)。
曆史淵源
明代文獻《山堂肆考》記載,宋徽宗(道君)被囚五國城時,因衣上生虱而稱其為“琵琶蟲”。
引申義
形容人虛僞,表面和善親切,實則心機深重、不可信任。類似“笑面虎”的隱喻表達。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批評表裡不一的行為,例如:“他看似熱心助人,實則是條琵琶蟲。”
若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或成語案例,可參考、2、3、6的原始來源。
白袍參镂趁旨崇隆蠢相辭頭錯錯當十錢刀削點索颠飲調幹生丁子香反脣燔尞風話拊嗟幹屍官庾鬼話連篇賀家荷潤後方淮南小山賄和昏朝貨賄公行夥勇交受疾俏倔聱刊載臨機設變旅腸麻蕡漫漶支離免丁由子謀虹磨形煉性攮刀子全蝕人民民主專政如寄騷驿山光水色沈樓石榴花試帖時直蜀錦悚仄素幔坦克乘員陶迳托邏凸顯頑頑文犀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