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笞責的意思、笞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笞責的解釋

拷打責罰。《舊五代史·世裘傳二·李從曮》:“左右或有過,未嘗笞責。” 清 獨逸窩退士 《笑笑錄·觸諱》:“ 蔡京 在相位,内外官司避其名,門下 薛昂 避之尤謹,家人犯者笞責。”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辛亥革命·台州民變會記》:“ 徐守 不待 張令 派差,自行帶兵拿到種戶兩名,謂汝曹聞兵來始行芟除,顯係刁玩,喝令笞責,鎖帶回縣,勒罰洋四十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笞責(chī zé)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特質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鞭打、杖擊等方式實施的體罰性懲戒。該詞由“笞”(本義為竹闆,引申為用竹闆擊打)和“責”(責備、處罰)兩個語素構成,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的刑罰制度體系。

在傳統法律文獻中,《唐律疏議·名例》明确規定:“笞者,擊也。謂捶撻以恥之。”說明笞責不僅是肉體懲戒,更帶有羞辱示衆的附加功能。明清時期編纂的《刑案彙覽》收錄的多起案例顯示,州縣官吏對輕微犯罪常施行笞責作為初級懲處手段。

詞義辨析方面需注意:笞責與“杖責”存在刑具差異,前者用竹闆或荊條,後者用大竹闆;與“鞭刑”相比,笞責更側重官方刑罰屬性。現代權威辭書《漢語大詞典》将笞責釋義為“用鞭、杖或竹闆打以示懲罰”,并标注其詞性為動詞。

該詞彙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具有特定語境,如《醒世姻緣傳》第九回描寫:“縣官當堂笞責二十闆,枷號示衆”,生動反映了封建社會基層司法場景。需要特别說明的是,1905年清政府頒布《删除律例内重法折》後,笞責制度正式退出中國法律體系。

網絡擴展解釋

笞責(chī zé)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可結合多來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用鞭子或棍棒進行體罰,并伴隨言語責備,強調對錯誤行為的雙重懲戒()。該詞由“笞”(鞭打)和“責”(責備)組成,體現古代對犯錯者身體懲罰與道德譴責相結合的特點。


二、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1. 古代刑罰
    作為官方刑罰手段,笞責常見于對犯罪者或違反法令者的懲處。例如《舊五代史》記載李從曮對部下“未嘗笞責”,反襯當時普遍存在此類刑罰()。

  2. 教育與家庭管教
    可用于描述師長對學生、父母對子女的嚴厲管教行為。如清代文獻提到官員蔡京要求家人避諱其名諱,違者會遭笞責()。

  3. 軍事與行政紀律
    近代史資料顯示,清朝官員徐守曾對違規種戶實施笞責并罰款,反映其在基層治理中的應用()。


三、例句參考


四、權威釋義對比

來源 定義
漢典() 拷打責罰
查字典() 體罰與責備結合
搜狗百科() 強調懲戒的強制性

提示

如需查詢具體古籍原文或近現代案例,可參考《舊五代史》《笑笑錄》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隱北歌備官彼倡此和碧胫慘惕成骨承流持質重慶船員楚累淳華摧勒丹質得國敵等貳音訪引公祿共商歸慕谷入蝴蝶鉸假婦人奸計警俊絶奇具考軍吏刻敲困蹙攬凳襕笏梁上君連營六畜道賣笑髦兒班美祿蒙垢末殺前刀兒嗆勁遶梁上牋審識識器叔敖姝好術鹄填密挺力通腸米偷餒文化館無是處仙鶴消耗小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