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咎征的意思、咎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咎征的解釋

過失的報應;災禍應驗。《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蔡沉 集傳:“某事失,則某咎徵應。”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懼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入自卧内,問以咎徵。” 嚴複 《<原富>按語》:“閲今而考古,格物而緻知,必求真實而後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謂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咎征”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典籍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預示災禍、過失或兇險的自然異象或征兆。它常與“休征”(預示吉祥的征兆)相對,體現了古人“天人感應”的宇宙觀,認為自然界的異常現象與人事的吉兇禍福存在對應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字義解析

  1. 咎 (jiù):
    • 本義:過失、罪責、災禍。《說文解字》釋為“災也”。
    • 引申義:責備、追究罪責(如“既往不咎”)。
    • 在“咎征”中,“咎”取其“災禍、兇險”之義。
  2. 征 (zhēng):
    • 本義:行走、遠行(如“長征”)。
    • 引申義:迹象、預兆、驗證(如“征兆”、“特征”)。
    • 在“咎征”中,“征”取其“征兆、迹象”之義。 合義:“咎征”即預示災禍或過失将要發生的征兆或迹象。

二、典籍出處與經典釋義

“咎征”一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儒家經典《尚書·周書·洪範》:

“曰休征: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旸若;曰哲,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三、文化内涵與應用

“咎征”概念深刻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天人感應”思想:

  1. 天人關聯:認為自然界的異常現象(咎征)并非孤立發生,而是上天對人間(尤其是統治者)過失或失德的警示與懲罰。
  2. 政治警示:在古代政治哲學中,“咎征”具有重要的勸誡功能。君主和大臣需時刻反省自身行為,若出現災異(咎征),則需修德、納谏、調整政策以回應天意。
  3. 曆史記載:曆代正史(如《史記》、《漢書》及後續各史)的《五行志》、《災異志》等部分,大量記錄了被視為“咎征”的自然現象及其對應的人事解釋,成為研究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資料。

四、總結

“咎征”一詞,源于《尚書·洪範》,指預示災禍或過失的自然異象或征兆。它根植于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的哲學觀念,強調自然現象與人事吉兇(尤其是君主德行與政治得失)的緊密聯繫。在傳統典籍和曆史記載中,“咎征”不僅是自然現象的記錄,更承載着深刻的道德警示和政治勸誡功能,是理解中國古代宇宙觀、政治文化及曆史叙事的關鍵概念之一。

網絡擴展解釋

“咎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咎征”指過失的報應或災禍的征兆,常與自然現象或人事異常相關聯。核心含義包括:

  1. 災禍應驗:如天災(持續降雨、幹旱等)被視為某種過失的後果。
  2. 過失的警示:通過異常現象反映人事不當,強調天人感應的傳統觀念。

二、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1. 《尚書·洪範》
    最早記載“咎征”概念,将自然現象與人事對應。例如:
    • “曰狂,恒雨若”(君主狂妄會導緻持續降雨);
    • “曰僭,恒旸若”(行為僭越則引發長期幹旱)。
  2. 漢唐典籍
    如李邕《葉公神道碑》提到“問以咎征”,指通過觀察天象或異象推斷災禍原因。

三、現代解釋

現代語境中,“咎征”多用于強調因果關聯,可引申為:

四、字源解析

“咎征”融合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包含對自然現象的解讀,也隱含對人事的規誡。其核心在于通過觀察“征兆”反思“過失”,具有曆史文化和哲學雙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本緣镳旗饞涎欲垂乘戈馳車處理品翠幌邨社大報怠放敦任訛傳二垂法曲發送風禾盡起風飧水宿負劍官閥煌熠回天無力活字簡帙駕頭寂絕進點刻句樂極林英镂襜蠻珍海錯門牙綿頓明争暗鬥磨刀不誤砍柴工奶糕怓怓内憂外患驽骖旁唐千歳栖盤群倫讓開日禺冗濁三從兄弟騷駭上歲數蝕齧失神受讬輸液四百州司疆坍台瓦斯五鳥花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