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征的意思、咎征的詳細解釋
咎征的解釋
過失的報應;災禍應驗。《書·洪範》:“曰咎徵: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暘若。” 蔡沉 集傳:“某事失,則某咎徵應。”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下》:“懼羣臣奢泰,昬迷典式,自下逼上,用速咎徵。” 唐 李邕 《贈歙州刺史葉公神道碑》:“入自卧内,問以咎徵。” 嚴複 《<原富>按語》:“閲今而考古,格物而緻知,必求真實而後已者……夫非妖祥咎徵之謂也。”
詞語分解
- 咎的解釋 咎 ù 過失,罪過:咎戾。負咎。以彰其咎。 怪罪,處分:既往不咎。咎由自取(遭受責備、懲處或禍害是自己造成的)。 災禍:休咎(吉兇)。 怨仇:與臣有咎。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網絡擴展解釋
“咎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咎征”指過失的報應或災禍的征兆,常與自然現象或人事異常相關聯。核心含義包括:
- 災禍應驗:如天災(持續降雨、幹旱等)被視為某種過失的後果。
- 過失的警示:通過異常現象反映人事不當,強調天人感應的傳統觀念。
二、古典文獻中的用法
- 《尚書·洪範》
最早記載“咎征”概念,将自然現象與人事對應。例如:
- “曰狂,恒雨若”(君主狂妄會導緻持續降雨);
- “曰僭,恒旸若”(行為僭越則引發長期幹旱)。
- 漢唐典籍
如李邕《葉公神道碑》提到“問以咎征”,指通過觀察天象或異象推斷災禍原因。
三、現代解釋
現代語境中,“咎征”多用于強調因果關聯,可引申為:
- 過失的後果:因個人或集體的錯誤行為導緻的負面結果。
- 警示信號:通過某些現象預判潛在危機,帶有哲學或倫理色彩。
四、字源解析
- 咎(jiù):本義為災禍、過失(如《說文解字》釋為“災也”)。
- 征(zhēng):此處指征兆、驗證,強調現象與結果之間的聯繫。
“咎征”融合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既包含對自然現象的解讀,也隱含對人事的規誡。其核心在于通過觀察“征兆”反思“過失”,具有曆史文化和哲學雙重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咎征,一個有着豐富含義的詞彙。下面是關于咎征的一些基本信息:
咎征的意思:
咎征是一個成語,意為因非法行為或違背道德規範而遭受懲罰或責備。它強調了不當行為必然會招緻不利的結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咎的部首是口,征的部首是彳。咎具有6個筆畫,征具有9個筆畫。
來源:
咎征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周禮·春官·大宗伯》一書中。在這本書中,咎征被用來形容那些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會導緻負面後果。
繁體:
咎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咎徵」。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咎征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不過,其基本含義并未改變。
例句:
1. 他因為不誠實受到了咎征。
2. 教訓是人們從咎征中得到的。
組詞:
咎直、咎疵。
近義詞:
懲罰、責罰。
反義詞:
獎勵、表揚。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