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官员居父母丧,丧服未满,朝廷强令出仕,称为“权夺”。《晋书·礼志中》:“ 太康 七年,大鸿臚 郑默 母丧,既葬,当依旧摄职,因陈不起,於是始制大臣得终丧三年。然 元康 中, 陈準 、 傅玄 之徒,犹以权夺,不得终礼,自兹已往,以为成比也。”《北齐书·文襄帝纪》:“詔曰:‘既朝野攸凭,安危所繫,不得令遂本怀,须有权夺,可復前大将军,餘如故。’” 南朝 梁 江淹 《柳仆射为南袞州诏》:“﹝ 柳世隆 ﹞必能宣弘恩政,威怀万里。虽哀疾毁顿,而礼有权夺。”
“权夺”一词的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进行解释,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指古代官员在父母丧期未满时,被朝廷强制要求复职的特殊情况。这一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常见:
部分词典提到其可指“通过竞争夺取权力”,但此用法较少见:
解释类型 | 支持网页 | 典型出处 |
---|---|---|
古代礼制术语 | 、3、4、5、6 | 《晋书》《北齐书》 |
现代权力争夺 | 、4 | 无明确古籍依据 |
建议在学术或历史语境中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若涉及现代语境需注明语义演变。
“权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主要意思是争夺权力、夺取权位。
“权夺”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权”拆分的部首是“木”,使用了7个笔画;第二个字“夺”拆分的部首是“夕”,使用了4个笔画。
“权夺”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中。在古代,社会权力的分配往往是通过争夺和夺取来实现的。因此,“权夺”这个词正是由这种历史背景而来。
繁体字中的“权夺”为「權奪」。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权夺”为例,古代的写法可能是「權奪」。
1. 他们为了权夺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争斗。
2. 两个势力之间的权夺始终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权力、夺取、夺胜、权位等。
争权、争夺、夺权等。
让渡、放弃、让权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