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改變心意。《漢書·禮樂志》:“夫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鄉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 宋 司馬光 《回心》:“何謂回心?曰:去惡而從善,捨非而從是。”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三折:“酒席中間,慢慢的勸他回心。”
(2).轉念。《紅樓夢》第九十回:“卻自己回心一想,他到底是嫂子的名分,那裡就有别的講究了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回心一想,我幾十年的老江湖,難道不及他一個小孩子。” 魯迅 《花邊文學·大雪紛飛》:“那麼,回心一想,一定可以記得他們有許多賽過文言文或白話文的好話。”
回頭;改變心意。 晉 潘嶽 《悼亡》詩之一:“僶仰恭朝命,迴心反初役。”《全唐詩》卷八六二載《示胡二郎歌》:“感君恩義言方苦,火急迴心求出路。”
“回心”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改變心意
指原本堅持某種态度或行為的人,經過反思後轉變立場。例如《漢書·禮樂志》提到“使天下回心而鄉道”,即通過移風易俗引導人們回歸正道。司馬光進一步解釋為“去惡從善,捨非從是”。
轉念
表示短暫的思想轉變,如《紅樓夢》中人物因思考而調整想法。
需注意,“回心”單獨使用時更偏向傳統語義,而“回心轉意”作為成語更強調态度與行為的雙重轉變。若需完整古籍出處或更多例句,可參考《漢書》《紅樓夢》等文獻。
回心,是一個充滿溫暖和希望的詞彙,代表着人們從錯誤或誤導的道路上回歸正途,重拾真實的信仰和價值觀。它不僅傳達了悔過和反思的含義,也表達了對改變和内心重建的渴望。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回心的拆分部首是⺻(心字底下加一個半個人字);它的筆畫數是11劃。
來源:
回心一詞最早出現在古代文字中,由于彎曲的形狀,象征着内心的折轉和改變,從而得名“回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回心常常和重拾信仰、悔過和改過自新緊密聯繫在一起。
繁體:
繁體字“回”保留了原始字形,其下方加上了字旁“廾”,表示人的腳步急速前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回字由兩個相互呼應的部分組成。上部表示“口”的形狀,下部象征着一個人走動的形象。
例句:
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決心回心向善。
組詞:
回心轉意、回心乏術、回心似箭、回心轉意、回心轉意、回心一塊石
近義詞:
悔過、改過自新、轉變态度、回歸正途
反義詞:
執迷不悟、固步自封、墨守成規、不知悔改
回心,不僅僅是一個漢字,更是一個傳遞着深意的詞彙。它教會我們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夠改變及反思,從而重新回到真實的自我。通過回心,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找到内心的平靜與喜悅。
【别人正在浏覽】